京剧《甘露寺》是传统“三国戏”中的经典剧目,取材于《三国演义》“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讲述了孙权为夺回荆州,以胞妹孙尚香为饵,设下美人计,假意招亲刘备,实则意图扣留,不料计谋被乔国老(乔玄)识破,在吴国太的甘露寺相亲会上,乔玄以理相劝,吴国太见刘备仪表堂堂,最终促成孙刘联姻,刘备成功脱险,剧中唱词作为推动剧情、塑造人物的核心载体,既有对历史典故的铺陈,也有对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尤以乔玄的“劝千岁杀字休出口”唱段最为脍炙人口。
《甘露寺》的唱词以京白与韵白结合,文辞雅俗共赏,既符合历史背景的庄重感,又贴近戏曲的通俗性,乔玄的唱段堪称全剧精华,开篇“劝千岁杀字休出口,且听臣说从头”便以恳切的劝诫定调,随后层层展开:“刘备本是中山靖王的后,汉帝玄宗的脉流”——强调刘备正统身份,为孙权动杀心埋下道德隐患;“他有个二弟叫关羽,青龙偃月神鬼愁”,提及关羽的威名,暗示若刘备遇害,东吴必将面临关羽的复仇;“他有个三弟叫翼德,百万军中取上将头”,进一步以张飞的勇武震慑,展现刘备阵营的实力;“长坂坡前救阿斗,杀得曹兵个个愁”,借长坂坡之战的典故,凸显刘备的仁义与号召力,唱词通过历史人物与事件的串联,既说服了孙权,也塑造了乔玄老成持重、忠义为国的形象,孙尚香的唱段则体现了闺阁女子的刚毅与家国情怀,如“幼年时习武深闺内,也曾读史览春秋”,展现其文武双全的性格,为后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抉择铺垫。
唱词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语言节奏与人物性格的契合上,乔玄的唱词多用排比与典故,节奏沉稳,符合其朝元老的身份;孙尚香的唱词则兼具闺秀的柔婉与将门之女的豪爽,如“非是女儿无羞耻,婚姻大事当自主”,既有对包办婚姻的反抗,也有对刘备的认可;吴国太的唱词则多口语化表达,如“我看刘备人品好,配我女儿正相当”,体现其慈爱与果决,这些唱词不仅推动了“美人计”向“真联姻”的剧情转折,更通过不同角色的发声,展现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博弈与人性温度。
以下是《甘露寺》经典唱词片段及解析:
唱词选段 | 内容解析 | 人物心理 |
---|---|---|
“劝千岁杀字休出口,且听臣说从头,刘备本是中山靖王的后,汉帝玄宗的脉流。” | 以“杀字休出口”直接点明反对立场,强调刘备的皇室正统身份,为劝阻提供道德依据。 | 乔玄以理服人,试图用身份正统性动摇孙权的杀心。 |
“他有个二弟叫关羽,青龙偃月神鬼愁;他有个三弟叫翼德,百万军中取上将头。” | 列举刘备兄弟的武力与威名,暗示若动刘备,东吴将面临军事报复。 | 以武力威慑增强劝诫力度,展现乔玄的审时度势。 |
“长坂坡前救阿斗,杀得曹兵个个愁;当阳桥前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兵。” | 借刘备长坂坡救子、当阳桥退敌的典故,突出其仁义与能力,证明其非等闲之辈。 | 强化刘备的价值,让孙权意识到联姻比杀戮更有利。 |
《甘露寺》的唱词以历史为骨、以情感为魂,通过雅俗共赏的语言、跌宕起伏的节奏,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更在“劝”与“拒”、“计”与“谋”的冲突中,塑造了鲜活的人物群像,这些唱词不仅是京剧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智取胜”思想的生动体现。
FAQs
Q:《甘露寺》中乔玄的“劝千岁杀字休出口”唱段为何能成为经典?
A:该唱段经典之处在于其“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双重魅力,内容上,乔玄通过刘备的皇室身份、关羽张飞的武力威名、长坂坡等历史典故,层层递进地劝阻孙权,既有政治智慧,又有人情考量;语言上,唱词文白结合,既有“中山靖王后”的典雅,又有“神鬼愁”“取上将头”的通俗,朗朗上口;表演上,老生唱腔的苍劲有力与唱词的恳切语气相得益彰,完美塑造了乔玄忠厚老臣的形象,因此成为久演不衰的“骨子老戏”。
Q:孙尚香的唱词如何体现其人物性格?
A:孙尚香的唱词通过“幼年时习武深闺内,也曾读史览春秋”展现其文武双全的才干,区别于传统闺阁女子;“非是女儿无羞耻,婚姻大事当自主”体现其对自主婚姻的追求,具有反抗精神;“若得刘备成配偶,不枉我在人世间走一秋”则流露其对理想婚姻的向往,刚柔并济,这些唱词不仅塑造了其“将门虎女”的豪爽,也展现了其作为女性的细腻情感,使其成为京剧舞台上独特的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