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皮影戏是甘肃庆阳地区流传千年的传统戏曲形式,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电影”“戏曲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集雕刻、表演、音乐、文学于一体,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承载着陇东农耕文明的记忆与智慧。
庆阳皮影戏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当时说书人与乐府艺术的融合为其埋下种子,唐宋时期皮影戏在民间逐渐兴起,明清时在庆阳扎根并形成独特风格,作为农耕文化的产物,它与当地节庆、婚丧嫁娶、庙会等民俗活动紧密相连,每逢春节、元宵、中秋,乡村场院里搭起“亮子”(白色幕布),油灯点亮,艺人在幕后唱念做打,观众席里孩童追逐、老人品评,成为黄土高原最生动的文化图景。
其艺术特色体现在影人制作、唱腔音乐与表演技艺三大方面,影人制作堪称“雕刻艺术的活化石”,选用陇东优质牛皮,经浸泡、刮薄、晾晒、打磨后,以推皮走刀技法雕刻,图案融合秦汉纹饰与戏曲元素,生旦净丑造型夸张,龙纹花卉繁复精细,再敷以矿物颜料,色彩经久不褪,唱腔音乐以陇东道情为基础,吸收信天游、民歌小调的旋律,形成“慢板如诉、快板如风”的独特韵律,伴奏乐器以四弦(主弦)、唢呐、渔鼓、简板为主,方言韵白充满乡土气息,表演技艺上,艺人需一人分饰多角,左手执签子操纵影人,右手击打乐器,唱、念、做、打同步完成,影人在幕布上翻腾跳跃,马蹄声、厮杀声、哭笑声皆由一人演绎,展现“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高超境界。
以下为庆阳皮影戏艺术特色要素简表:
类别 | 特点 | |
---|---|---|
影人制作 | 材质:陇东优质牛皮;工艺:推皮走刀、镂空雕刻;色彩:矿物颜料;造型:角色分明 | 古朴写实,纹饰繁复,兼具装饰性与戏剧性 |
唱腔音乐 | 调式:以陇东道情为主,融合信天游;伴奏:四弦、渔鼓、简板、唢呐;语言:陇东方言 | 高亢婉转,粗犷中见细腻,方言韵白极具地方感染力 |
表演技艺 | 操纵:一人主操影人,辅以助手;唱腔:生旦净末丑全担;互动:观众“搭戏”习俗 | 一人多角,声情并茂,影人动作与唱腔高度契合,现场氛围浓厚 |
近年来,庆阳皮影戏面临传承困境,老艺人老龄化、年轻人兴趣减少等问题突出,为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建立皮影传习所,扶持非遗传承人,开展“皮影进校园”活动,编写乡土教材,让孩子们体验雕刻与表演;同时结合文旅开发,推出皮影主题民宿、文创产品(如皮影书签、摆件),并利用短视频平台传播,让古老艺术走进现代生活,在庆阳的乡村集市、城市剧场,仍能看到光影摇曳中,艺人们用灵巧双手续写着黄土高原的戏曲传奇。
FAQs
-
庆阳皮影戏的影人制作有哪些独特工序?
庆阳皮影影人制作需经过选皮、浸泡、刮薄、晾晒、描图、雕刻、彩绘、装订等十余道工序,推皮走刀”是核心技法,艺人需将牛皮绷紧于木框,以特制刻刀反向运刀,雕刻出镂空纹饰,确保影人在灯光下投影清晰、层次分明;彩绘则采用传统矿物颜料,需反复上色、罩光,使色彩艳丽且不易褪色,一尊影人从制作到完工往往耗时十余天。 -
庆阳皮影戏的唱腔如何体现地方特色?
庆阳皮影戏唱腔以“陇东道情”为基调,融合了陇东民歌“信天游”的拖腔与哭腔,旋律高亢苍凉,又兼具婉转细腻,唱词多用陇东方言,如“咿儿哟”“呀呼嘿”等衬词,富有生活气息;伴奏中的渔鼓、简板打出“哒哒”的节奏,模拟马蹄声、风雨声,与唱腔形成“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听者仿佛置身黄土高原的沟壑山川,感受到当地人民的质朴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