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推出的新版《珍珠塔》戏曲,作为传统越剧经典的一次创新性改编,在保留原作核心故事与艺术精髓的基础上,从剧本、音乐、舞美、主题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现代化探索,既让百年经典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为传统戏曲的当代传播提供了有益范本。
《珍珠塔》作为越剧传统骨子老戏,自清代以来便以“方卿见姑”“跌雪赠塔”等经典桥段深入人心,其故事围绕穷书生方卿与官家小姐陈翠娥的爱情主线,穿插势利姑母的市侩、方卿母亲的坚韧,既展现了世态炎凉,也传递了“善恶有报”“贫贱不移”的伦理观念,2020年新版由上海越剧院青年创作团队担纲改编,导演杨小青(越剧界“金牌导演”)与编剧徐进(原编剧)的后人合作,在“守正创新”的理念下,对剧目进行了系统性打磨。
剧本改编:从“情节铺陈”到“情感深耕”
传统《珍珠塔》分多幕展开,情节虽跌宕但节奏较缓,部分细节存在重复,新版剧本将原作二十余幕压缩为“初见·定情”“跌雪·赠塔”“荣归·团圆”三幕,以“珍珠塔”为情感核心道具,串联起方卿的“屈辱—奋斗—释然”与陈翠娥的“等待—坚守—重逢”,改编中最大的突破是对人物心理的深化:传统版中方卿见姑时的隐忍多通过唱腔表现,新版增加了大量独白与肢体语言,如“跌雪”一幕中,方卿在风雪中跪行,手握陈翠娥所赠汗巾,眼神从屈辱到坚定,配合低沉的唱腔“寒风刺骨心如沸,此番耻辱刻骨碑”,将“穷且益坚”的文人风骨具象化,陈翠娥的形象也从传统“闺阁佳人”升级为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她在“赠塔”时不仅暗赠信物,更以“莫为浮云遮望眼,功名富贵等闲看”的鼓励,推动方卿发奋,这一设定弱化了原作中“男性主导”的叙事,强化了女性在情感与人生选择中的主动性,新版删减了原作中过于脸谱化的“势利姑母”戏份,增加了其与方卿姑父的对手戏,展现市井人物在现实与亲情间的挣扎,使反派形象更具复杂性。
音乐创新:传统唱腔与现代配器的“交响”
越剧音乐以“柔美婉转”著称,新版《珍珠塔》在保留尹派(小生)、傅派(花旦)经典唱腔的基础上,由音乐大师胡梦越操刀,引入交响乐与电子音乐元素,形成“民乐为骨、西乐为肉”的新配器风格,传统版《方卿见姑》以“清板”叙事,节奏舒缓,新版则在唱段中加入弦乐群伴奏,如“唱腔主旋律+大提琴低音铺垫”,既增强了情感的厚重感,又保留了尹派“腔随情转”的韵味。“跌雪”场景中,原作仅用板鼓表现风声,新版加入电子音效模拟风雪呼啸,配合琵琶的轮指与古筝的刮奏,营造出“天地苍茫、孤身独行”的意境;高潮唱段《珍珠映明月》则创新性地将傅派花腔与女声合唱结合,唱词“塔光如月照归路,照见初心未改时”在合唱中反复回荡,既强化了“信守诺言”的主题,又符合当代观众的听觉审美,为平衡传统与现代,新版特别标注“经典唱段保留原汁原味,创新段落标注‘新创腔’”,让观众在熟悉与新鲜间找到平衡。
舞美呈现:科技赋能下的“沉浸式古典”
传统戏曲舞美以“一桌二椅”写意为主,新版《珍珠塔》则大胆运用多媒体技术与立体舞台设计,打造“虚实相生”的视觉体验,舞台背景采用360°环形LED屏,结合纱幕投影,实现场景的动态切换:方卿赶考时,屏幕呈现“古道西风瘦马”的水墨动画;陈府花园中,樱花飘落、池塘涟漪的细节通过投影实时呈现,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赠塔”一幕的核心道具珍珠塔,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塔身镶嵌200余颗LED灯珠,在灯光下可变换“银白”“金黄”“暖粉”三种颜色,象征方卿与陈翠娥情感的不同阶段——初识时的纯白、分离时的苦涩、团圆时的温暖,服装设计则在传统越剧服饰基础上改良,陈翠娥的嫁衣保留“云肩”“马面裙”等元素,但面料选用更轻盈的欧根纱,刺绣图案从“龙凤呈祥”改为“并蒂莲”,既符合人物身份,又更贴近当代审美,舞台还设置了可旋转的圆形平台,演员在平台上表演时,背景场景随之转动,形成“人物走动、场景流动”的沉浸式效果,如“方卿荣归”一幕,平台旋转中,陈府从“萧条冷落”变为“张灯结彩”,直观展现了“时过境迁”的戏剧张力。
主题深化:从“伦理教化”到“时代共鸣”
传统《珍珠塔》的核心主题是“劝善惩恶”,新版则在此基础上融入“个人奋斗”“女性独立”“文化自信”等当代价值,方卿的“穷则思变”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他不仅是“寒门逆袭”的典型,更代表着“在逆境中坚守理想”的现代精神;陈翠娥的“坚守”不再是对“父母之命”的服从,而是对“爱情平等”的追求,她在剧中唱道“女儿心亦如男儿志,不慕金钗慕知己”,呼应了当代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新版通过“珍珠塔”这一信物,隐喻“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守护”——方卿最终将珍珠塔赠予后人,寓意“经典如塔,照亮来路”,既是对戏曲文化的致敬,也引发观众对“如何在新时代传承传统”的思考。
观众反响:老戏迷“点赞新韵”,年轻观众“入坑越剧”
2020版《珍珠塔》自首演以来,累计演出超50场,线上线下观众超百万人次,老戏迷普遍认为“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经典唱段《方卿见姑》《跌雪》保留原味,新创唱段《塔语》《初心》旋律优美,年轻人也能接受;年轻观众则被“高颜值演员”“精美舞美”“流畅剧情”吸引,演出后社交媒体上“越剧美学”“珍珠塔新编”等话题阅读量破亿,不少观众表示“第一次看越剧就被震撼,原来传统戏曲这么美”,业内评价称,新版“既守住了越剧的‘根’,又长出了‘新芽’,为传统戏曲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2020版《珍珠塔》在人物塑造上相比传统版本有哪些创新?
解答:传统版中,陈翠娥多被塑造成温婉顺从的大家闺秀,情感表达含蓄被动;2020版则强化了她的独立意识,如“赠塔”时不仅暗赠信物,更以书信鼓励方卿科举,展现对爱情的主动追求和对父权的温和反抗,方卿的形象也从单一“穷书生”增加了内心戏,“跌雪”独白中通过眼神、肢体展现从屈辱到坚定的心理转变,人物弧光更饱满,势利姑母的标签化形象被弱化,增加了其在亲情与现实间的挣扎,使反派更具人性复杂性。
问题2:新版《珍珠塔》如何平衡传统戏曲韵味与现代审美需求?
解答:新版从三方面实现平衡:一是音乐上,以尹派、傅派传统唱腔为根基,融入交响乐配器,如“跌雪”场景用民乐+电子音效增强氛围,既保留“越味”又符合当代听觉习惯;二是舞美上,采用“虚实结合”手法,多媒体投影展现场景变化,但一桌二椅的程式化表演仍保留,兼顾视觉冲击力与戏曲本体;三是叙事节奏上,压缩冗长情节,加快故事推进,同时在台词中融入“知识改变命运”等现代语境,让经典主题更易引发当代观众共鸣,实现“老戏新唱”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