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戏曲的过去式,是辉煌落幕还是新生的起点?

戏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历史如同一幅绵延千年的长卷,从先秦的俳优百戏到近代的京剧改良,每一个“过去式”的节点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与艺术的嬗变,追溯戏曲的过往,不仅是梳理艺术形式的演变,更是观察社会文化变迁的窗口。

戏曲的过去式

先秦时期,戏曲的雏形萌芽于原始乐舞与祭祀仪式。《吕氏春秋》记载的“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已具备歌舞表演的雏形,而周代的“俳优”则以滑稽讽谏为业,《史记·滑稽列传》中优孟衣冠的故事,展现了早期角色扮演的痕迹,此时的表演尚未脱离宗教与政治的附庸,却为戏曲的“扮演”特质埋下伏笔。

汉代,随着“百戏”的兴盛,戏曲的综合性初显端倪,汉代画像石中常可见“总会仙倡”的场景,融合了杂技、魔术、歌舞与简单情节,如《东海黄公》讲述人虎相斗的故事,已有“故事表演”的框架,百戏在宫廷宴饮与民间庙会中广泛流传,成为戏曲吸收多元艺术元素的土壤。

唐代,戏曲的角色分工与戏剧冲突进一步明确。“参军戏”以参军(被讽刺者)与苍鹘(讽刺者)的对话为核心,通过问答推动情节,如《踏摇娘》中丈夫醉酒殴妻,妻子且歌且诉,已具备初步的人物性格与悲剧色彩。“歌舞戏”如《兰陵王入阵曲》,通过面具与舞蹈表现历史故事,标志着戏曲表演从“叙事”向“扮演”的深化。

宋代,市民文化的崛起催生了戏曲的成熟形态。“杂剧”在勾栏瓦舍中形成固定结构:艳段(引子)、正杂剧(主体)、杂扮(,角色有末泥、副末、装孤等分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的目连救母杂剧,已能连续表演多日,情节复杂,南方兴起的“南戏”以村坊小曲为基础,体制灵活,如《张协状元》用南曲演唱,标志着戏曲“南北分流”的开端。

戏曲的过去式

元代,戏曲迎来第一个黄金时代,元杂剧在“四折一楔子”的体制下,以“一人主唱”的曲牌联套体为核心,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窦天章的视角串联悲剧,王实甫的《西厢记》以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打破礼教束缚,展现了戏曲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照,文人参与创作,使元杂剧兼具文学性与艺术性,成为“一代之文学”。

明清时期,传奇取代杂剧成为主流,昆山腔经魏良辅改良,水磨调细腻婉转,汤显祖的《牡丹亭》以“情”抗“理”,成为文人传奇的巅峰,此时地方戏蓬勃兴起,“花部”(弋阳腔、梆子腔等)以通俗语言与高亢唱腔冲击“雅部”(昆曲),乾隆年间“花雅之争”标志着戏曲从文人化向民间化的转向。

近代,社会变革推动戏曲改良,19世纪末,京剧在徽汉合流的基础上形成,程长庚、余三胜等老生开创“皮黄腔”体系,《定军山》等传统剧目与《新青年》倡导的“戏曲改良”运动结合,时装新戏如《潘金莲》尝试反映现实,戏曲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求新生。

朝代 剧种/形式 艺术特征 代表剧目/人物 社会背景
先秦 乐舞、俳优 即兴表演,宗教祭祀色彩 《东海黄公》 祭祀文化,奴隶制社会
汉代 百戏 融合杂技、歌舞、简单情节 《总会仙倡》 经济繁荣,娱乐需求增长
唐代 参军戏、歌舞戏 角色分工,初步戏剧冲突 《踏摇娘》 开放包容,文化鼎盛
宋代 杂剧、南戏 固定结构,勾栏瓦舍表演 《目连救母》《张协状元》 市民阶层壮大,商品经济
元代 元杂剧 四折一楔子,一人主唱,曲牌联套 《窦娥冤》《西厢记》 文人地位低下,民族融合
明代 传奇(昆曲为主) 体制宏大,水磨调,文人创作 《牡丹亭》 资本主义萌芽,文化繁荣
清代 花部、雅部 花部通俗,雅部精致,花雅之争 《桃花扇》 封建社会鼎盛,地方戏兴起
近代 京剧、改良戏曲 皮黄腔,融合地方戏,反映现实 《定军山》《潘金莲》 社会变革,西学东渐

戏曲的过去式,是一部从宗教祭祀走向世俗娱乐,从简单歌舞走向综合艺术,从文人案头走向民间舞台的演进史,每个时代的印记都融入其声腔、剧本与表演中,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密码。

戏曲的过去式

FAQs

  1. 问:戏曲从雏形到成熟,经历了哪些关键艺术元素的演变?
    答:戏曲的演变核心在于“综合性”与“戏剧性”的增强,先秦至汉代,从乐舞、百戏中吸收歌舞、杂技元素;唐代参军戏确立角色分工与对话冲突;宋代杂剧形成固定结构与角色体系;元代杂剧以曲牌联套体完善音乐体制;明清传奇突破一人主唱,板式变化体丰富唱腔;近代融合地方戏元素,形成京剧等成熟剧种,关键元素包括:角色分工、剧本结构、音乐体制、表演程式的逐步确立与完善。

  2. 问:为何说“花雅之争”是戏曲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答:“花雅之争”(清代乾隆年间,花部指地方戏,雅部指昆曲)是戏曲从“雅文化”主导转向“俗文化”主导的转折点,雅部昆曲因文人化、精致化逐渐脱离大众,而花部弋阳腔、梆子腔等以通俗语言、高亢唱腔、贴近生活的题材赢得市民喜爱,这场竞争促使戏曲回归民间,为京剧等地方戏的崛起奠定基础,标志着戏曲艺术从贵族化、文人化走向平民化、世俗化,其社会功能与审美趣味也随之转变。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