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请问京剧拾玉镯这部戏的演员表具体有哪些演员?

京剧《拾玉镯》是传统花旦行当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活泼轻快的剧情、细腻传神的表演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京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该剧讲述了少女孙玉娇在庭院喂鸡、刺绣时,偶遇青年傅朋,傅朋故意遗落玉镯试探,孙玉娇拾镯、丢镯、最终拾起定情信物,经刘媒婆说合与傅朋定情的喜剧故事,全剧以虚拟化的表演程式、丰富的身段动作和生动的念白,展现了古代少女的娇憨情态与青春萌动,对演员的唱、念、做、打均有较高要求,以下从不同时期、流派传承等维度,梳理《拾玉镯》的主要演员阵容及艺术特色。

京剧拾玉镯演员表

早期经典演员与奠基

京剧形成初期至民国时期,《拾玉镯》的花旦表演逐渐成熟,涌现出一批奠定剧目风格的代表性演员,这些演员多以“花旦”应工,在唱腔设计、身段创新上各具特色,为剧目后续发展提供了范本。

早期演员表(清末至民国时期)
| 演员 | 行当 | 艺术特点与贡献 | 代表作品/版本 |
|------------|--------|--------------------------------------------------------------------------------|-----------------------------------|
| 郭际湘 | 花旦 | 清末民初名伶,以“泼辣花旦”著称,表演贴近生活,动作夸张生动,开创“喂鸡”等经典程式。 | 早期舞台本,注重生活化细节刻画。 |
| 于连泉(筱翠花) | 花旦 | “筱派”创始人,师从郭际湘,将《拾玉镯》发展为“筱派”代表作,表演以“脆、媚、泼”为特色,眼神灵动,身段小巧,尤其“拾镯”时的犹豫、羞涩层次丰富。 | 1920年代舞台版本,奠定“闺门旦”表演基调。 |
| 荀慧生 | 花旦 | “四大名旦”之一,将《拾玉镯》融入荀派风格,唱腔柔美婉转,身段结合舞蹈元素,强调人物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 | 1930年代改编版,增加【南梆子】唱段,强化抒情性。 |
| 赵桐珊(芙蓉草) | 花旦 | 兼宗荀派、筱派,表演兼具“泼辣”与“娇俏”,念白京白韵味醇厚,擅长通过小道具(如镯子、手帕)传递人物情绪。 | 1940年代演出本,注重与观众的互动交流。 |

这一时期,筱翠花的表演最具影响力,他将郭际湘的生活化表演提炼为规范化的程式,如“喂鸡”时的“抓米”“赶鸡”“数鸡”等动作,通过虚拟化的手法展现少女的日常情趣;“拾镯”环节则设计了“三次拾镯又三次放下”的细节,通过眼神的躲闪、手指的颤抖、身体的微侧,精准刻画出孙玉娇的矜持与心动,成为后世演员学习的典范,荀慧生则更注重人物情感的升华,在【南梆子】唱段中融入个人嗓音特点,使唱腔与表演相得益彰,增强了剧目的抒情色彩。

流派传承中的名家演绎

新中国成立后,京剧艺术进入发展新阶段,《拾玉镯》作为传统教学剧目,在各大戏曲院校院团广泛传承,不同流派的名家对剧目进行了二度创作,形成了多样化的表演风格。

京剧拾玉镯演员表

流派传承代表演员表
| 流派 | 代表演员 | 行当 | 艺术特色 | 演出院团/传承脉络 |
|--------|----------------|--------|--------------------------------------------------------------------------|------------------------------------------------|
| 筱派 | 毕谷云 | 花旦 | 宗筱翠花,表演“脆中带媚”,身段利落,尤以“手指功”见长,拾镯时指尖的细微动作极具表现力。 | 中国京剧院,20世纪50-80年代舞台主力。 |
| 筱派 | 张春华 | 花旦 | 兼工武旦、花旦,表演“刚柔并济”,将武旦的身段融入花旦表演,使“喂鸡”等动作更具张力。 | 上海京剧院,注重生活化与程式化的结合。 |
| 荀派 | 孙毓敏 | 花旦 | “荀派”传人,表演“娇俏灵动”,念白“脆、快、甜”,通过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强化喜剧效果。 | 北京京剧院,20世纪70-90年代版本,突出青春活泼。 |
| 荀派 | 刘长瑜 | 花旦 | “荀派”名家,表演“细腻含蓄”,唱腔圆润,以“眼神戏”著称,能通过眼神变化展现人物从好奇到爱慕的心理过程。 | 中国京剧院,1980年代版本,成为央视戏曲经典影像。 |
| 综合类 | 宋长荣 | 花旦 | 宗荀派,融合梅派身韵,表演“柔美温婉”,唱腔婉转,强调人物形象的“书卷气”,弱化泼辣感。 | 江苏省京剧院,地方院团中的代表性演绎。 |

筱派演员毕谷云是《拾玉镯》的重要传承者,他严格遵循筱翠花的表演规范,尤其注重“手、眼、身、法、步”的配合,如“拾镯”时,通过手腕的翻转、指尖的轻点,将玉镯的“温润”与少女的“心动”具象化,其表演被誉为“活灵活现的孙玉娇”,荀派演员刘长瑜则更注重内心情感的挖掘,她在念白中加入生活化的语气词,如“哟”“嗳呀”,使人物语言更具生活气息;在“三次拾镯”中,通过“欲拾又止—犹豫试探—最终拾起”的层次递进,将少女的矜持、羞涩与大胆展现得淋漓尽致,其1980年代的演出录像至今仍是青年演员学习的范本。

当代舞台上的活跃身影

进入21世纪,《拾玉镯》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当代青年演员在继承流派特色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使剧目焕发新的生机,这些演员多来自国家级院团或戏曲院校,在唱腔、身段、服饰等方面均有突破。

当代青年演员表
| 演员 | 行当 | 院团/院校 | 艺术特色 | 代表演出/创新点 |
|------------|--------|-------------------------|--------------------------------------------------------------------------|-----------------------------------------------|
| 吕洋 | 花旦 | 天津京剧院 | 宗荀派,嗓音清亮,表演“明快活泼”,结合现代舞台节奏,缩短传统程式时长,增强观赏性。 | 2018年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展演版,注重舞台调度。 |
| 熊明霞 | 花旦 | 上海京剧院 | 兼宗荀派、梅派,唱腔融合梅派婉转与荀派俏皮,身段舒展大方,服饰设计加入淡粉色调,突出少女形象。 | 2020年“新年京剧晚会”演出,多媒体背景增强意境。 |
| 唐禾香 | 花旦 | 国家京剧院 | 宗筱派,表演“细腻传神”,眼神戏精准,尤其“喂鸡”动作借鉴昆曲《牡丹亭》身段,更显雅致。 | 2022年传统戏展演版,注重与传统乐队的配合。 |
| 常秋月 | 花旦 | 北京京剧院 | “荀派”优秀传人,表演“泼辣大胆”,念白京白韵味浓厚,与傅朋对手戏中即兴发挥增加互动趣味。 | 2023年“新春京剧演唱会”,融入现代灯光效果。 |
| 夏慧华 | 花旦 | 上海戏剧学院(教师) | 兼工教学与演出,注重“流派规范化”,在教学中强调“眼神与身段的协调”,培养青年演员。 | 戏曲院校教学版本,成为青年演员考核剧目。 |

京剧拾玉镯演员表

当代演员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如吕洋在表演中缩短了传统“喂鸡”程式的时长,通过更紧凑的舞台节奏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熊明霞在服饰上改良了传统袄裙的款式,加入蕾丝花边等现代元素,使孙玉娇的形象更贴近当代少女的审美;唐禾香则借鉴昆曲的身段,将“喂鸡”动作中的“赶鸡”“捉鸡”等环节舞蹈化,增强了表演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这些创新既保留了剧目的传统精髓,又赋予了其时代气息,使《拾玉镯》在当代舞台上依然焕发活力。

相关问答FAQs

Q:《拾玉镯》的主要流派有哪些区别?表演时如何体现?
A:《拾玉镯》主要有筱派和荀派两大流派,风格差异显著,筱派(以筱翠花为代表)注重“泼辣生活化”,表演风格“脆、媚、泼”,动作夸张但不失真实,如“喂鸡”时模仿鸡的啄食、扑腾,节奏明快;“拾镯”时三次拾起又放下,通过急促的台步和颤抖的手指表现少女的急切与羞涩,念白京白“快、脆”,带有一股“江湖气”,荀派(以荀慧生、刘长瑜为代表)则更强调“柔美抒情”,风格“娇、俏、柔”,唱腔以【南梆子】为主,旋律婉转,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拾镯”时动作放缓,眼神含蓄,通过“低头浅笑”“轻抚玉镯”等细节展现矜持与爱慕,念白“甜、糯”,更具闺秀气质,演员在表演时,需根据流派特点调整身段、唱腔和念白,如筱派演员需突出“手上的功夫”,荀派演员则需注重“眼神的戏”。

Q:学习《拾玉镯》对花旦演员有哪些基本功要求?
A:学习《拾玉镯》对花旦演员的基本功要求极高,需重点掌握以下几方面:一是“身段功夫”,包括虚拟动作的模仿(如喂鸡、刺绣、拾镯),要求动作规范、节奏准确,尤其“手指功”需灵活,能通过指尖变化传递情绪;二是“念白功夫”,京白的发音、语气、节奏需贴近生活,既要清晰有力,又要体现人物性格(如孙玉娇的娇羞、刘媒婆的泼辣);三是“眼神运用”,眼神需与身段、念白配合,通过“顾盼生辉”“含羞带怯”等眼神变化展现人物心理;四是“唱腔控制”,【南梆子】唱段的需掌握“刚柔并济”的演唱技巧,既要体现少女的活泼,又要抒发内心的爱慕;五是“舞台节奏感”,全剧喜剧氛围浓厚,演员需通过动作的快慢、语气的轻重,把握喜剧节奏,与观众产生共鸣,还需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将程式化表演与生活化情感结合,避免“演程式”而非“演人物”。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