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河南豫剧下陈中李斯忠的表演有何独特魅力?

河南豫剧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剧种,以其高亢激越的唱腔和鲜活生动的人物塑造闻名于世,而豫剧黑头(铜锤花脸)艺术更是其中的瑰宝,李斯忠作为豫剧“李派”黑头的创始人,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在《下陈州》等剧目中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下陈”即指其在经典剧目《下陈州》中对包拯这一角色的经典演绎,成为豫剧史上的标杆之作。

河南豫剧李斯忠下陈

李斯忠(1921-1985),河南商水人,自幼学艺,先习小生,后改工花脸,师承豫剧名家唐喜成等,他嗓音宏亮如钟,唱腔苍劲浑厚,表演沉稳大气,将铜锤花脸的“唱、念、做、打”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李派”艺术,其艺术生涯跨越数十年,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舞台形象,尤以包拯、包公等正面黑头角色最为人称道。

豫剧传统剧目《下陈州》取材于民间传说“包公陈州放粮”,讲述陈州大旱,国太命包拯前往陈州查赈,包拯不畏权贵,严惩贪官,为民伸张正义的故事,李斯忠在剧中饰演包拯,这一角色要求演员既要有铁面无私的威严,又要有体恤民情的悲悯,对表演者的唱念做打均有极高要求,他通过多年的舞台实践,将包拯的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既有官员的威仪,又有凡人的温度,成为豫剧舞台上不可逾越的经典。

在《下陈州》的表演中,李斯忠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唱腔、念白、身段和人物性格刻画四个方面,具体如下表所示:

河南豫剧李斯忠下陈

表演要素
唱腔 以“脑后音”和“胸腔共鸣”为主,唱腔苍劲悲壮,如“陈州放粮”唱段中“奉王命陈州去查办赈粮”一句,起腔高亢如裂石,拖腔婉转如流水,既表现包拯的使命感,又暗含对民瘼的忧虑;高潮部分“陈州旱情三载,饿殍遍野”一句,通过音量的强弱变化和节奏的急促转换,将包拯的愤怒与痛心推向极致。
念白 采用“豫中韵”,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如“陈州旱情紧急,百姓流离失所”一句,通过重音强调“紧急”“流离”,凸显包拯的焦急与痛心;面对贪官时,念白则斩钉截铁,如“贪赃枉法,罪不容诛”,字字如刀,展现铁面无私的威严。
身段 动作沉稳有力,如“升帐”时的甩袖、顿步,眼神如电,展现包拯的威严;“跪拜”时则含胸低头,动作缓慢而庄重,体现对百姓的敬畏;“审案”时,通过手势的幅度和节奏变化,将包拯的智慧与果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物性格 通过“铁面无私”与“柔情为民”的对比,如面对贪官时怒目圆睁,斥责时声如洪钟;面对受苦百姓时则语气放缓,眼神中流露悲悯,使人物立体丰满,他摒弃了传统花脸的“脸谱化”表演,以“情”为核心,让包拯既有官员的威严,又有凡人的温度。

李斯忠的《下陈州》表演不仅成为豫剧黑头的范本,更推动了“李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他注重“以情带声”,将人物情感融入唱腔表演,使传统剧目焕发出新的生命力,1980年代,其《下陈州》唱段被录制成唱片,广泛传播,至今仍是豫剧爱好者学习的经典,他培养了李胜素、小香玉等一批优秀演员,将“李派”艺术发扬光大,为河南戏曲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斯忠通过《下陈州》中的“下陈”(包拯),将豫剧黑头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其精湛的表演不仅塑造了一个深入人心的清官形象,更传承了豫剧“接地气、有温度”的艺术传统,成为河南戏曲文化的重要符号。

FAQs

河南豫剧李斯忠下陈

  1. 李斯忠在《下陈州》中塑造的包拯形象有哪些独特之处?
    答:李斯忠的包拯形象独特之处在于“刚柔并济”:刚面,通过苍劲的唱腔、威严的身段展现铁面无私;柔面,通过眼神的细微变化、念白的语气调整流露体恤民情,他摒弃了传统花脸的“脸谱化”表演,以“情”为核心,使包拯既有官员的威严,又有凡人的温度,成为“人性化”的经典形象。

  2. “李派”豫剧黑头艺术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答:“李派”艺术的核心是“唱念做打一体化”,强调“以声塑形、以形传神”,其唱腔的“脑后音”技巧、念白的“豫中韵”运用、表演的“内外兼修”等特点,被后辈演员广泛借鉴,李斯忠注重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将民间疾苦融入表演,使“李派”艺术既有传统根基,又有时代气息,推动了豫剧黑头艺术的创新发展。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