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河南豫剧虎美玲教唱

河南豫剧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高亢激越的唱腔、生动传神的表演深受观众喜爱,在豫剧艺术的长河中,虎美玲老师是常派艺术的杰出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代表性传承人,她不仅以《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大祭桩》等经典剧目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舞台形象,更在数十年如一日的教学生涯中,将常派艺术的精髓与自身实践经验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为豫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虎美玲老师的教唱,既是对传统的坚守,也是对创新的探索,其教学理念、方法与实践,对当代戏曲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河南豫剧虎美玲教唱

虎美玲老师的教唱,始终围绕“守正创新”的核心理念展开。“守正”即坚守豫剧常派艺术的根本,包括吐字归音的严谨、唱腔设计的逻辑、人物塑造的深度;“创新”则是在传统基础上结合时代审美,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她常对学生说:“学戏要先学‘根’,没有传统的根,创新就是无源之水;但守旧不是目的,要让老戏新唱,让观众尤其是年轻人能听懂、能喜欢。”这种理念贯穿于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基础训练到剧目排演,从唱腔技巧到情感表达,无不体现着对传统的敬畏与对时代的回应。

在唱腔教学方面,虎美玲老师尤为注重“字正腔圆”与“以情带声”的结合,她认为,戏曲唱腔是“字领腔行”,字是基础,只有字音清晰准确,才能让唱腔富有表现力,她会从“十三辙”“四呼”“五音”等基础语音知识教起,要求学生每个字都要做到“出字有力、立字饱满、归音干净”,比如在教唱《花木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选段时,她会逐字示范“理”字的声母“l”要舌尖抵上齿龈,韵母“i”要口腔打开,避免“扁”;“太”字的字头“t”要弹吐有力,字腹“ai”要归韵到元音,让字音既有力度又有亮度,在掌握吐字技巧后,她再引导学生理解唱腔的情感内涵,通过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变化,表现花木兰的刚毅与委屈,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一句,前半句用平稳的中速叙述,后半句“功劳建”则逐级上扬,声音逐渐饱满,展现花木兰的自信与自豪。

除了唱腔技巧,虎美玲老师还强调“唱做结合”,认为戏曲表演是“歌舞戏”的融合,唱腔与表演不可分割,在教唱时,她会结合身段、眼神、手势等表演元素,让学生在唱中演、在演中唱,大祭桩》“哭楼”选段,黄桂英唱“恼恨公子太无情”时,虎老师会要求学生配合“甩袖”“顿足”等动作,眼神中充满悲愤与失望,声音则从压抑的抽泣逐渐转为激昂的哭诉,通过唱腔与表演的配合,将人物内心的痛苦与挣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她常说:“唱腔是人物的‘心声’,表演是人物的‘身姿’,二者合一,角色才能‘活’起来。”这种“唱做并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仅学会“唱什么”,更理解“为什么唱”,从而提升整体表演能力。

虎美玲老师的教唱还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性格特点、艺术潜力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比如对于嗓音高亢明亮的学生,她会侧重《穆桂英挂帅》“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这类高亢激越的唱段,训练声音的爆发力与穿透力;对于嗓音醇厚甜美的学生,则多安排《秦香莲》“见皇姑”这类婉转深沉的唱段,培养声音的感染力与细腻度,她常告诫学生:“不要盲目模仿别人的唱腔,要找到自己的‘本嗓’,用最自然的声音塑造角色。”在她的指导下,学生既能掌握常派艺术的基本规范,又能形成个人独特的表演风格,避免了“千人一面”的同质化问题。

河南豫剧虎美玲教唱

为了更清晰地呈现虎美玲老师教唱的核心内容,以下表格归纳了其教学体系的主要模块与要点:

教学模块 核心要点 训练方法 代表剧目示例
唱腔基础 吐字归音(十三辙、四呼)、气息控制(丹田气)、音准节奏 单字练习、拖腔训练、模唱名家唱段、气息稳定性练习 《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
情感表达 理解人物背景、把握唱词潜台词、声音的情感色彩(强弱、快慢、虚实) 分析剧情、角色小传、情境模拟、对比练习(如喜与悲的唱腔转换) 《大祭桩》“哭楼”
表演与唱腔结合 身段设计(台步、手势、眼神)、唱腔与动作的节奏配合、舞台调度 分段排演、镜子前纠错、双人对手戏训练、舞台方位感培养 《穆桂英挂帅》“挂帅”
流派特色传承 常派“吐字如喷口、行腔似流水”的特点、装饰音(颤音、滑音)的运用 聆听常香玉先生原声、模仿经典唱腔细节、流派风格专项训练 《红娘》“俺只盼”
创新实践 结合现代审美调整唱腔节奏、融入时代元素(如音乐伴奏改编)、传统戏新编 改编经典选段、尝试跨界融合、年轻观众反馈调整 新编豫剧《黄河儿女》

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虎美玲老师培养出了李金枝、汪荃珍、王红丽等一大批优秀豫剧演员,她们活跃在当今豫剧舞台,成为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她还积极投身于豫剧普及工作,走进校园、社区举办讲座和工作坊,通过线上平台发布教学视频,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豫剧艺术,她常说:“豫剧不是‘老古董’,它是活在舞台上的艺术,只有让观众走进剧场,让年轻人爱上它,这门艺术才能代代相传。”这种对传承的使命感,让她在教学中始终保持着热情与耐心,即使面对基础薄弱的业余爱好者,她也从不敷衍,从最简单的“起调”教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专业知识,让学员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豫剧的魅力。

虎美玲老师的教唱,不仅是对技艺的传授,更是对戏曲文化的传承,她常教育学生:“学戏要先学做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艺术容不得半点虚假。”这种严谨的艺术态度与高尚的艺德情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也成为豫剧艺术薪火相传的精神纽带,在她的努力下,常派艺术的精髓得以延续,豫剧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关问答FAQs

Q1:虎美玲老师的教唱风格与常香玉先生一脉相承,有哪些独特的创新之处?
A1:虎美玲老师作为常派艺术的嫡传弟子,严格继承了常香玉先生“吐字清晰、唱腔流畅、表演细腻”的艺术精髓,同时在教学中结合时代审美进行了创新:一是在唱腔节奏上,适当融入现代音乐的节拍感,让传统唱段更贴近年轻观众的听觉习惯,如在《花木兰》选段中加入轻快的伴奏节奏;二是在表演形式上,鼓励学生尝试“戏歌”“豫剧+流行元素”等跨界融合,如在公益演出中带领学生演唱豫剧版《我和我的祖国》;三是在教学方法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视频,通过慢动作回放、多角度示范等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技巧,这些创新既保留了常派艺术的“根”,又让豫剧以更时尚的面貌走向大众。

河南豫剧虎美玲教唱

Q2:非专业爱好者如果想跟随虎美玲老师学习豫剧唱腔,有哪些途径?需要注意什么?
A2:非专业爱好者可通过以下途径学习:一是关注河南省豫剧三团、郑州文化艺术宫等官方平台发布的虎美玲老师公益讲座或工作坊信息,现场参与互动教学;二是观看河南卫视《梨园春》《成语英雄》等栏目中虎美玲老师的教学片段;三是学习由虎美玲老师参与编写的《豫剧常唱腔入门》等教材或线上课程(如“学习强国”平台的豫剧教学专区),学习时需注意:打好基础,从“十三辙”“气息练习”等基本功入手,避免急于求成;多听多模仿,反复聆听常派经典唱段,感受其韵味;结合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唱段(如嗓音条件一般的爱好者可先学《花木兰》“女子们哪一点不如男”等中低音唱段),循序渐进提升。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