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南阳豫剧团丹水清背后有何动人故事与艺术魅力?

南阳,这座浸润在楚汉文化底蕴中的古城,不仅以“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闻名遐迩,更是豫剧艺术在南方的沃土,在这片土地上,南阳豫剧团如同一棵扎根丹水河畔的老槐,用唱念做打演绎着时代变迁,而“丹水清”正是这棵老槐上最动人的新枝——它既是剧团近年打造的精品剧目,更成为连接传统豫剧与南阳地域文化的精神纽带。

南阳豫剧团丹水清

南阳豫剧团的历史,是一部与南阳人民共呼吸的奋斗史,自1951年建团以来,剧团始终以“传承中原文脉,讲好南阳故事”为己任,从《收姜维》《诸葛亮吊孝》等历史剧,到《青山情》等现代戏,一代代演员在舞台上挥洒汗水,让豫剧的梆子声回荡在伏牛山麓、白河两岸,进入新时代,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剧团意识到:唯有扎根地域文化的沃土,才能让豫剧艺术焕发新生机,丹水,作为南阳的母亲河,孕育了楚汉文明的辉煌,也见证了南阳儿女的坚韧——从古代“百里不求天”的丹渠水利工程,到现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移民奉献,丹水的故事里藏着南阳的根与魂。“丹水清”应运而生,它不仅是对丹水流域历史文化的挖掘,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时代主题的艺术回应。

“丹水清”以南阳丹江口水库移民搬迁为背景,通过一个普通移民家庭的十年变迁,展现了丹水儿女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剧中主人公“水生”是丹水岸边长大的渔民,面对水库建设需要搬迁的现实,他经历了从“故土难离”到“主动奉献”的心路转变;妻子“秀兰”则用柔弱的肩膀支撑起家庭,在异乡的土地上开垦荒地、传承渔歌,最终带领乡亲们走上生态致富之路,剧情没有刻意制造冲突,而是以“水”为线索,串联起移民搬迁、生态修复、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让厚重的历史有了烟火气,让宏大的主题有了温度。

在艺术呈现上,“丹水清”大胆突破传统豫剧的框架,将南阳地域文化元素与豫剧艺术深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丹水豫剧”风格,唱腔设计上,既保留了豫剧豫西调的苍劲悲怆,又融入了丹江渔歌的婉转悠扬——比如水生告别故土时的一段“二八板”,梆子声声中夹杂着丹水拍岸的拟音,仿佛让观众看到了他站在船头回望家乡的泪眼;秀兰带领乡亲们致富时的“流水板”,则借鉴了南阳民歌的旋律,轻快中带着希望,唱出了新时代农民的精气神,舞台美术更是别出心裁:背景以水墨丹青勾勒出丹江的烟波浩渺,纱幕投影中时而闪过“渠首闸”的钢铁雄姿,时而浮现“移民新村”的白墙黛瓦,传统写意与现代写实相得益彰;服装上,渔民蓑衣、干部制服、现代时装的切换,直观展现了时代变迁;就连道具都藏着小心思——剧中反复出现一个“丹水陶罐”,既是水生家的传家宝,也象征着丹水文化的代代相传。

南阳豫剧团丹水清

为了让“丹水清”更具感染力,南阳豫剧团组建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黄金阵容”,国家一级演员李建刚饰演水生,他凭借扎实的唱功和细腻的表演,将一个朴实、倔强又深明大义的移民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青年演员王萌萌饰演秀兰,她的唱腔清亮婉转,尤其在“渔歌对唱”一场中,与几位老艺人的同台演绎,既展现了传统渔歌的魅力,又体现了年轻一代的创新;而剧团团长、梅花奖得主陈晓兰则担任艺术指导,她提出“用生活化的表演讲好故事”,要求演员们深入移民村体验生活,许多移民的真实故事被融入剧中,让角色有了血有肉。

“丹水清”自2021年首演以来,已演出超百场,足迹遍布南阳各县区,并登上河南省第十一届戏剧节的舞台,荣获“文华大奖”提名,它不仅让观众看到了豫剧的时代活力,更成为南阳对外文化交流的“金名片”——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纪念活动中,“丹水清”作为唯一的地方戏曲剧目在北京演出,丹水儿女的故事打动了无数观众;在南阳的中小学校园里,剧团还开展了“豫剧进校园”活动,通过片段教学、角色体验,让“丹水清”中的故事和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正如一位移民老观众看完演出后所说:“这就是咱丹水人的日子,唱到心坎里了!”

“丹水清”已成为南阳豫剧团的“看家戏”,剧团以该剧为抓手,既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也探索出“剧目创作+文旅融合”的新路径,在丹江口库区,“丹水清”主题的沉浸式演出让游客在欣赏戏曲的同时,感受丹水的生态之美;剧团还开发了“丹水清”文创产品,如印有经典唱段的折扇、以剧中陶罐为原型制作的摆件,让豫剧艺术走进日常生活,正如南阳豫剧团团长所说:“‘丹水清’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们要让丹水的清流淌在豫剧的血脉里,让豫剧的梆子声回荡在南阳的大地上,永远清下去,永远响下去。”

南阳豫剧团丹水清

相关问答FAQs

Q1:“丹水清”的创作灵感主要来自哪些南阳本土文化元素?
A1:“丹水清”的创作灵感主要源于三方面:一是丹江口水库移民搬迁的历史事件,这是南阳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蕴含着“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二是丹水流域的民间文化,如丹江渔歌、皮影戏、剪纸等,这些元素被融入唱腔、舞美和道具设计,增强了剧目的地域特色;三是南阳的治水文化,从古代的丹渠到现代的南水北调,体现了南阳人民“与水共生、向水而兴”的奋斗精神,剧中“生态修复”“乡村振兴”等情节正是对这一精神的当代诠释。

Q2:南阳豫剧团如何通过“丹水清”吸引年轻观众,让传统豫剧“破圈”?
A2:为吸引年轻观众,“丹水清”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了平衡点:一是内容贴近生活,以移民家庭的真实故事为蓝本,避免了传统历史剧的“距离感”,年轻观众能在角色中找到情感共鸣;二是形式新颖创新,在舞台设计中融入多媒体技术,如纱幕投影、动态灯光,让视觉效果更具冲击力;三是传播渠道多元,除了线下演出,剧团还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丹水清”幕后花絮、经典唱段片段,用年轻化的语言解读剧情,如用“豫剧版《山海情》”来形容该剧,吸引了大量年轻网友关注;四是互动体验增强,在校园演出中设置“学唱豫剧片段”“体验戏服穿戴”等环节,让年轻人从“观众”变为“参与者”,从而深入了解豫剧艺术的魅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