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在戏曲中赵匡胤的行头

在传统戏曲艺术中,行头是塑造人物形象、展现身份地位的重要载体,而作为宋朝开国皇帝的赵匡胤,其行头设计既遵循戏曲帝王行当的规制,又融入了历史人物的性格特质与民间传说元素,形成了兼具威严、仁厚与英武的独特视觉符号,赵匡胤在戏曲中多属“净行”(花脸)或“生行”(老生/红生),不同剧目中虽有细节差异,但核心行头体系始终围绕“帝王将相”的身份定位,通过服饰、盔帽、鞋靴等元素的搭配,直观展现其“仁君”与“武将”的双重特质。

在戏曲中赵匡胤的行头

赵匡胤行头的核心构成与特征

赵匡胤的行头以“帝王正装”为基础,兼顾“武将英姿”与“便服亲和”,主要可分为蟒袍、帔、靠、盔头、配饰五大类,每类行头的样式、纹样、颜色均蕴含丰富的象征意义。

(一)蟒袍:帝王威仪的核心载体

蟒袍是帝王在正式场合(如登基、朝会、征战)的主要服饰,赵匡胤的蟒袍以明黄色为主色,这是封建社会皇权的专属色彩,象征至高无上的地位,袍身采用“大襟右衽”形制,宽袖带“马蹄袖”(清代服饰影响下的戏曲化处理),袖口及衣襟处绣有金线蟒纹——通常为“行龙”或“坐龙”,龙首昂扬,龙身翻腾于云海之间,配以“日”“月”“江崖海水”等纹样,寓意“真龙天子”“一统江山”。

在剧目《斩黄袍》中,赵匡胤登基后所穿蟒袍尤为典型:明黄缎底,金线盘龙纹遍布前胸、后背及两肩,龙眼嵌红宝石,龙鳞用金箔贴片,阳光下熠熠生辉,凸显帝王的威严与华贵,而在《陈桥兵变》中,其蟒袍则略简化,龙纹线条更显粗犷,体现乱世将领的豪迈气质。

(二)帔:帝王便服的柔化表达

帔是戏曲中用于便服、雅集的服饰,多为对襟式,两侧开衩,下摆及地,赵匡胤的帔以红、紫、蓝为主色,区别于蟒袍的庄重,更显亲和与儒雅,其中“皇帔”为帝王专用,明黄底绣“团龙纹”,或红色底绣“八宝纹”(如宝珠、方胜、玉磬等),领口与袖口镶“万字不到头”锦边,象征“万寿无疆”。

在《赵匡胤打枣》等民间题材剧目中,赵匡胤常穿“红帔”,红色既呼应其“红脸”形象(象征忠义仁厚),又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展现其“与民同乐”的君主形象,帔的系带多为“丝绦”,末端坠“玉佩”或“流苏”,行走时随风飘动,增添动态美感。

在戏曲中赵匡胤的行头

(三)靠:武将英姿的直观展现

赵匡胤出身武将,早年“一条棍棒打天下”,戏曲中常通过“靠”(铠甲)展现其武勇,靠分为“硬靠”与“软靠”,赵匡胤多穿“硬靠”——由“靠领”“靠身”“靠腿”“靠旗”四部分组成,以黑色或蓝色为底,象征“沉稳”“刚毅”,靠身绣“虎头纹”或“龙虎纹”,寓意“虎踞龙盘”;靠旗四面,旗面为三角形,绣“飞龙”或“火焰纹”,旗杆顶端缀“红缨”,作战时“靠旗翻飞”,极具视觉冲击力。

在《高平关》《打韩通》等武戏中,赵匡胤的靠甲尤为厚重:甲片采用“鱼鳞甲”样式,用金属丝串联,外罩绸布,既保护演员安全,又模拟真实铠甲的质感;胸前的“护心镜”为铜制圆形,象征“明镜高悬”,体现其“正大光明”的品格。

(四)盔头:身份地位的标志象征

盔头是戏曲人物头部的重要装饰,赵匡胤的盔头以“九龙冠”为最典型,这是帝王登基时的专用冠冕,以铁丝为骨,绸布为面,冠身呈“圆筒形”,正面镶嵌“九龙戏珠”浮雕,顶部竖“朝天翅”(一对金黄色翅片,末端饰“龙纹”),周围垂“珠串”与“绒球”,行走时珠玉碰撞,声如清泉,凸显帝王尊贵。

除九龙冠外,赵匡胤还戴“夫子盔”(武将盔,顶部有“球缨”,两侧垂“面牌”,多用于战场戏)、“平天冠”(三山冠的升级版,饰“日月”图案,象征“普照天下”)等,盔头的“点翠”工艺(翠鸟羽毛装饰)是其亮点,翠蓝色彩与明黄蟒袍、红脸形成强烈对比,极具辨识度。

(五)配饰:细节处的人物刻画

配饰是行头的点睛之笔,赵匡胤的配饰兼具实用性与象征性:

在戏曲中赵匡胤的行头

  • 玉带:腰间束“玉带”,以“犀角”或“玉”制成,带板雕“龙纹”,象征“权力加身”;
  • 朝珠:清代服饰元素,由108颗珍珠串成,垂于胸前,体现帝王威仪;
  • 朝靴:厚底“朝靴”,黑缎面,靴头绣“云纹”,身高增加,凸显“九五之尊”;
  • 髯口:戴“黑满髯”(黑色长髯),象征“成熟稳重”,部分剧目中戴“红髯”(如《斩郑恩》),凸显“怒火中烧”的情绪。

赵匡胤行头分类与特征表

类别 名称 样式特征 纹样与色彩 使用剧目示例
上衣类 明黄蟒袍 大襟右衽,宽袖马蹄袖,下摆及地 金线盘龙纹,云海、江崖海水,明黄色 《斩黄袍》《陈桥兵变》
便服类 红皇帔 对襟,两侧开衩,领口镶万字锦边 团龙纹或八宝纹,红色底 《赵匡胤打枣》《游龙戏凤》
铠甲类 黑硬靠 靠领、靠身、靠腿、靠旗四部分,甲片鱼鳞状 虎头纹或龙虎纹,黑色底,靠旗绣飞龙 《高平关》《打韩通》
盔帽类 九龙冠 铁丝骨,圆筒形,顶朝天翅,垂珠串绒球 九龙戏珠浮雕,翠蓝与明黄 《登基》《大登殿》
配饰类 玉带 犀角或玉制,长方形带板 龙纹雕饰,金黄色 所有帝王戏

行头设计的历史与艺术融合

赵匡胤的行头并非完全照搬历史,而是“虚实结合”的艺术创造:

  • 历史依据:宋代帝王服饰“以黄为贵”,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典故,使其明黄蟒袍成为标志性符号;宋代铠甲“连锁甲”的样式,被戏曲化为“靠旗”与“鱼鳞甲”。
  • 艺术夸张:脸谱中的“红脸”与行头的“红帔”“红髯”呼应,强化“忠义”形象;靠旗四面从实战功能(标识身份)升华为“气势”的视觉化表达,展现“帝王气度”。

FAQs

问:为什么赵匡胤在戏曲中多为红脸形象?
答:赵匡胤的红脸形象源于“历史人物性格的戏曲化提炼”,红色象征“忠义、仁厚、勇猛”,契合其“陈桥兵变不杀功臣”“杯酒释兵权”的仁君形象;民间传说中“红脸为吉”,将其与“关公”(红脸忠义)类比,增强观众的“道德认同感”,红脸与明黄蟒袍、红靠的色彩搭配,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强化了人物的辨识度与舞台感染力。

问:“黄袍加身”在舞台行头上有何特殊设计?
答:“黄袍加身”是赵匡胤的关键历史情节,舞台上的黄袍设计注重“仪式感”与“象征性”:一是材质轻便,采用软缎或绸布,便于演员“披袍”动作的完成;二是纹样简化,仅绣“行龙”或“团龙”,避免过于繁重,突出“加身”瞬间的戏剧张力;三是尺寸略大,袍身宽松,模拟“被强行披上”的状态,明黄”色彩在灯光下格外醒目,象征“天命所归”,在《陈桥兵变》剧目中,黄袍常由士兵或大臣双手展开,赵匡胤“半推半就”的动作与黄袍的“光芒四射”形成对比,既展现其“被迫称帝”的无奈,又暗示“顺应天意”的必然。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