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戏曲中一到十数字对应哪些经典戏曲故事?

戏曲艺术博大精深,从一到十的数字背后,藏着无数经典剧目与故事,这些剧目或以数字命名,或以数字串联情节,成为戏曲文化中独特的符号,以下从一到十,逐一梳理这些经典戏曲作品,探寻其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

一到十的戏曲

《一捧雪》:玉杯背后的忠奸博弈

明代传奇《一捧雪》是京剧、昆曲等剧种的经典剧目,取材于严嵩父子专权时期的朝堂斗争,剧名“一捧雪”象征一件价值连城的玉杯,成为贯穿全戏的信物,太仆寺卿莫怀古献玉杯予严嵩,却被其门客汤勤觊觎,汤勤诬告莫怀古“通敌”,致其险遭杀害,义仆成继华为护主替死,莫怀古之子莫成冒死告状,最终沉冤得雪,全剧以“一捧雪”为线索,揭露权奸专横,颂扬忠义精神,审头刺汤”“莫成替死”等折子戏久演不衰,角色莫怀古的“隐忍”与成继华的“忠勇”形成鲜明对比,成为传统戏曲中“忠奸斗争”主题的代表作。

《二进宫》:君臣相得的忠义赞歌

京剧《二进宫》是“三挡”系列(《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的压轴戏,讲述明穆宗驾崩后,李艳妃垂帘听政,其父李良企图独揽大权,封锁昭阳宫,太师徐延昭(铜锤花脸)与定国公杨波(老生)两次进宫,最终说服李艳妃,共同辅佐幼主,全剧以“唱”为核心,徐延昭的苍花脸唱腔雄浑,杨波的须生唱腔沉稳,李艳妃的青衣唱腔婉转,三人“三人对唱”将君臣间的信任与忠义展现得淋漓尽致,剧中“老徐龙,杨波上,保幼主坐江山”等唱段脍炙人口,被誉为“唱功戏”的典范,传递了“忠义护主”的传统价值观。

《三岔口》:虚拟武打的巅峰之作

京剧《三岔口》是传统武戏的代表作,取材于《杨家将》,改编自小说《三侠五义》,剧中,大将任堂惠奉命保护焦赞,在三岔口客店与店主刘利华(实为焦赞好友)黑夜相遇,因误会发生激烈打斗,全剧在明亮的舞台上,通过虚拟动作、眼神交流与精准的身段,表现“黑暗中的摸打”,被誉为“无实物表演的巅峰”,演员的翻跌、对打干净利落,任堂惠的“武生”与刘利华的“武丑”相得益彰,既展现戏曲武打的“写意性”,又充满喜剧张力,成为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戏曲艺术的名片。

《四郎探母》:家国情怀的悲歌

京剧《四郎探母》是“唱腔戏”的巅峰,取材于杨家将故事,聚焦杨四郎(杨延辉)在辽国招亲后,盗令牌探母的情节,四郎被铁镜公主招为驸马,十五年未归,佘太君押粮草经过辽地,四郎得讯后冒险过关,与母亲、妻子相见,全剧以“唱”为主,“坐宫”一折中,铁镜公主与四郎的对唱柔情百转,“叫小番”唱段高亢激昂,既表现四郎对母亲的思念,又凸显其身处异国的矛盾,该剧虽以“家国”为背景,却更侧重“骨肉亲情”,人物情感细腻,唱腔婉转动听,成为京剧“老旦”“老生”“青衣”行当的必修戏。

《五女拜寿》:世态炎凉的伦理画卷

越剧《五女拜寿》是现代戏中的经典,由顾锡东编剧,讲述明代嘉靖年间,尚书杨继康五十大寿时,五个女儿因贫富境遇不同,对父母的态度迥异,大女儿、二女儿因丈夫高官而趋炎附势,三女儿因家贫被冷落,四女儿、五女儿却真心孝敬,后杨继康被贬,众女儿态度反转,唯有三女儿夫妇收留父母,全剧通过“拜寿”与“落难”的对比,展现“世态炎凉,真情可贵”,唱腔婉转,情感真挚,尤其“寿堂”“哭别”等折子戏,深刻揭示了“孝道”与“势利”的人性对比,成为越剧现代戏的里程碑。

一到十的戏曲

《六月雪》:神话色彩下的冤案昭雪

京剧、评剧等剧种均有《六月雪》,取材于关汉卿杂剧《窦娥冤》,窦娥幼年丧母,被卖给蔡婆婆为媳,后遭流氓张驴儿诬陷“毒杀公公”,被判死刑,临刑前,窦娥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均应验,父亲窦天章官至廉访使,为女儿平反冤案,全剧以“六月飞雪”的神话情节,揭露封建司法的黑暗,窦娥的“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唱段,道尽底层百姓的无奈与冤屈,评剧版《六月雪》由新凤霞主演,唱腔悲切,成为评剧经典;京剧版则注重“做功”,窦娥临刑的“跪拜”“甩发”等身段,极具感染力。

《七品芝麻官》:清官精神的民间演绎

京剧《七品芝麻官》(又名《唐知县审诰命》)是传统喜剧的代表作,取材于清代《公案小说》,七品知县唐成,虽官职卑微,却刚正不阿,诰命夫人之子程西牛强抢民女,打死其父,反诬民女“杀人”,唐成不畏诰命夫人的权势,巧妙周旋,最终将程西牛正法,剧中唐成“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念白,成为清官精神的象征,丑角表演诙谐生动,唐成的“矮子步”“圆场步”灵活传神,将“小人物斗大官”的民间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推动京剧丑角行当的发展)。

《八大锤》:武生戏的勇武悲歌

京剧《八大锤》是武生戏的经典,取材于《说岳全传》,包括《王佐断臂》《文龙归宋》两折,南宋时,金兀术以“八大锤”(金兀术四子与四员猛将)攻打朱仙镇,王佐为说服陆文龙(宋将陆登之子,金兀术义子)归宋,自断左臂,潜入金营,讲述陆文龙身世,使其倒戈,全剧以“武打”与“唱”结合,王佐的“断臂”情节悲壮,陆文龙的“醒悟”充满张力。“八大锤”的武打场面激烈,锤与锤的碰撞、翻跌与对打,展现武生行当的“唱念做打”全能,尤其王佐的“靠功”与“甩发”,成为武生表演的经典范式。

《九莲灯》:神话复仇的浪漫叙事

京剧、川剧等剧种均有《九莲灯》,取材于民间传说,讲述节妇申雪贞被诬陷“通奸”,其子申渐赴京应试,途中得“九莲灯”显灵,最终沉冤得雪的故事,全剧融合神话与公案,情节跌宕起伏,火判》一折尤为经典:火判官为申渐引路,表演奇幻,脸谱夸张,唱腔高亢,九莲灯象征“光明与正义”,通过神话情节赋予“冤案昭雪”浪漫色彩,体现了戏曲“寓教于乐”的功能,川剧版的“变脸”绝活融入其中,更具地方特色。

《十老安刘》:老生戏的历史风云

京剧《十老安刘》是老生戏的群像戏,取材于汉代“吕后专权”与“周勃安刘”的历史事件,吕后死后,其侄吕禄、吕产企图篡位,太尉周勃联合陈平、王陵等十位老臣,闯北军营夺取兵权,诛杀吕氏外戚,迎立文帝刘恒,全剧以“唱”和“做”结合,展现老臣的忠勇与政治智慧,周勃的“闯宫”唱腔激昂,王陵的“直谏”正气凛然,十位老臣的群戏气势恢宏,被誉为“老生戏的教科书”,该剧通过历史事件,传递“忠君报国”的思想,成为京剧“老生”行当的必修剧目。

一到十的戏曲

相关问答FAQs

Q1:为什么戏曲中“一到十”的剧目多为历史或传奇题材?
A1:戏曲艺术源于“史传文学”与“民间说唱”,历史与传奇题材本身就具有“故事性强、人物鲜明、矛盾冲突激烈”的特点,易于通过“数字”串联情节。“一到十”的数字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完整”与“秩序”,如“十全十美”“九五之尊”,用数字命名剧目既能概括剧情核心,又能传递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念(如忠、孝、义、勇),符合传统戏曲“高台教化”的功能需求,历史与传奇题材具有“跨时代共鸣”,不同时期的观众都能从中理解人性与社会的普遍矛盾,因此成为戏曲创作的富矿。

Q2:这些数字剧目在现代戏曲舞台上有哪些传承与创新?
A2:现代戏曲舞台对数字剧目的传承主要体现在“经典折子戏复排”与“传统剧目全本恢复”上,如京剧《四郎探母》《三岔口》等,通过保留传统唱腔、身段与表演程式,延续戏曲的本体美学,创新方面,则体现在“题材改编”“舞台呈现”与“跨界融合”上:例如越剧《五女拜寿》被改编成电影,扩大受众;京剧《一捧雪》尝试“新编历史剧”视角,深化对人性复杂的探讨;而《三岔口》等武戏则融入现代灯光、音效技术,增强视觉冲击力,甚至登上国际舞台,通过“无实物表演”向世界展示中国戏曲的写意精神,一些数字剧目还被改编成“小剧场戏曲”,以更紧凑的叙事、更贴近当代的表达,吸引年轻观众,实现传统艺术的“活态传承”。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