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春”作为河南卫视推出的品牌戏曲栏目,自1994年开播以来,始终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戏曲艺术精髓”为宗旨,历经近三十载发展,已成为中国电视戏曲领域的标杆性节目,其“戏曲大全集”更是汇聚了全国各大剧种的经典剧目、名家名段与新生代作品,堪称一部流动的“戏曲百科全书”。
“梨园春戏曲大全集”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内容的全面性与包容性,从剧种来看,它不仅涵盖了豫剧、京剧、越剧、黄梅戏、川剧、秦腔、评剧、粤剧等主流大剧种,还收录了宛梆、大平调、怀梆、花鼓灯戏等稀有地方剧种,几乎囊括了中国戏曲“四大声腔”及各地方戏的精华,以豫剧为例,大全集中既有常香玉的《花木兰》、陈素真的《宇宙锋》、唐喜成的《三哭殿》等传统经典,也有《焦裕禄》《铡刀下的红梅》等现代新编戏;京剧部分则梅派、程派、荀派、尚派各流派齐聚,《贵妃醉酒》《霸王别姬》《锁麟囊》等名段均由孟鹤棠、李胜素等名家演绎,让观众足不出户便能领略“国粹”魅力。
为系统呈现这些内容,“梨园春”通过“经典回放”“名家专场”“戏歌大会”“青年演员擂台赛”等板块,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展示体系。“经典回放”板块整理开播至今的珍贵影像,许多濒临失传的老戏如豫剧《秦英征西》、越剧《情探》等通过数字化修复得以重现;“名家专场”则邀请裴艳玲、茅威涛、于魁智等戏曲名家,录制个人专场,展现不同剧种的艺术特色;“青年演员擂台赛”更以赛代训,挖掘了吴素真、李金晓等一批青年戏曲人才,为传统艺术注入新鲜血液。
以下是“梨园春戏曲大全集”部分代表性剧种及剧目概览:
剧种 | 代表剧目 | 经典唱段/特色 | 表演艺术家 |
---|---|---|---|
豫剧 | 《花木兰》《穆桂英挂帅》 |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辕门外三声炮” | 常香玉、马金凤 |
京剧 | 《贵妃醉酒》《铡美案》 | “海岛冰轮初转腾”“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 李维康、于魁智 |
越剧 | 《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 |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十八相送” | 袁雪芬、茅威涛 |
黄梅戏 | 《天仙配》《女驸马》 |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为救李郎离家园” | 严凤英、韩再芬 |
川剧 | 《白蛇传·金山寺》《变脸》 | 水袖功、变脸绝技 | 陈智林、刘芸 |
秦腔 | 《三滴血》《火焰驹》 | “祖籍陕西韩城县”“祖籍陕西韩城县” | 全巧民、李发劳 |
稀有剧种 | 宛梆《秦香莲》、大平调《收姜维》 | 原生态唱腔、传统表演程式 | 内乡宛梆剧团、濮阳大平调剧团 |
除了传统剧目,“梨园春”还积极探索戏曲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创新。“戏歌大会”板块将戏曲唱腔与流行音乐结合,创作出《唱脸谱》《梨花颂》等广为传唱的作品,打破年轻人对戏曲“老旧”的刻板印象;“戏曲+科技”系列则运用AR、VR技术,让观众沉浸式体验《牡丹亭》的游园惊梦,通过科技手段拉近传统与观众的距离,栏目还走进校园、社区、乡村,举办“戏曲公开课”“快闪演出”,让戏曲艺术走出演播厅,融入日常生活。
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梨园春戏曲大全集”的社会影响深远,它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忠实观众,更推动了戏曲艺术的活态传承——许多观众因“梨园春”爱上戏曲,自发学习戏曲知识,甚至组建票友社;地方剧团借助栏目平台,让濒危剧种重新走进大众视野;青年演员通过擂台赛崭露头角,改变了戏曲界“青黄不接”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梨园春”累计播出超千期,收集剧目超5000部,覆盖观众超10亿人次,真正实现了“让戏曲活起来、传下去”的初心。
相关问答FAQs
Q1:“梨园春”如何平衡传统戏曲的“原汁原味”与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
A1:“梨园春”在坚守传统内核的基础上,通过“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双管齐下,内容上,既保留老戏的程式化表演与经典唱腔,也推出符合现代审美的“新编历史戏”“现代戏”,如《焦裕禄》《红旗渠》等,让故事贴近时代;形式上,引入“戏歌”“戏曲+流行元素”“短视频互动”等,比如邀请年轻歌手与戏曲名家合作,或用动画形式演绎戏曲故事,降低观看门槛,通过“青年演员擂台赛”扶持新人,鼓励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表达,让戏曲艺术既有“老味道”,又有“新活力”。
Q2:“梨园春戏曲大全集”是否收录了海外戏曲剧种或中外融合的戏曲作品?
A2:梨园春戏曲大全集”以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为主,主要涵盖国内各地方戏及京剧、昆曲等国家级剧种,尚未系统收录海外戏曲剧种(如日本能乐、韩国唱剧等),但栏目曾尝试“中外艺术对话”特别节目,邀请国外艺术家参与戏曲表演,如将芭蕾舞《天鹅湖》与京剧《贵妃醉酒》的元素融合,展现不同艺术形式的碰撞,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梨园春”或将进一步拓展内容边界,探索中外戏曲的融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