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戏曲的舞台艺术中,“拉荆芭”是一类极具地域特色和民间智慧的舞台布景与道具,它不仅是戏曲表演的“活背景”,更承载着中原文化的质朴基因与民间审美,这种以荆条为主要材料编织而成的隔断或幕布,常见于豫剧、曲剧、越调等河南地方剧种的传统演出中,尤其在草台班子、庙会演出等民间演出场景中,其身影尤为频繁,成为河南戏曲“接地气”的艺术符号之一。
历史渊源:从民间生活到戏曲舞台的“跨界”
“拉荆芭”的诞生,与河南地区的历史地理环境和民间生活习俗密不可分,河南地处中原,自古为农业大省,盛产荆条、柳条等灌木植物,荆条柔韧耐用、取材方便,是民间编织生活用品的重要原料——从篮筐、簸箕到篱笆、门帘,荆条制品渗透在百姓的日常起居中,当戏曲艺术在宋元时期于中原地区萌芽,尤其是明清时期“社戏”“庙会”演出兴盛时,民间艺人便就地取材,将荆条编织成简易的舞台布景,以满足“搭台唱戏”的基本需求。
早期的河南戏曲演出多在田间地头、打麦场或临时搭建的草台上,没有固定的剧场舞台,更缺乏专业的布景设备。“拉荆芭”最初的功能是分隔空间:用荆芭围成半圆形的“舞台后墙”,演员在荆芭前表演,后台则作为化妆、候场及放置道具的区域,随着演出形式的发展,“拉荆芭”逐渐从单纯的“实用工具”兼具了“营造氛围”的作用——通过不同编织密度和悬挂方式,它可以模拟院墙、门窗、山洞等场景,甚至通过拉动荆芭的动态,表现“开门”“推窗”“启程”等剧情动作,成为早期戏曲“虚实结合”舞台美学的生动实践。
制作工艺:指尖上的“荆条艺术”
“拉荆芭”的制作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民间艺人代代相传的技艺智慧,其核心原料是选取秋后收割的老荆条,此时的荆条木质坚韧、柔韧度适中,不易折断,制作前需将荆条去皮,用温水浸泡软化,再以手工编织成特定规格的帘状或板状。
根据舞台功能的不同,“拉荆芭”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固定式荆芭”,多用于舞台背景,尺寸较大(通常高2-3米、宽3-5米),编织时荆条排列紧密,形成网格状,网格内可衬以蓝布、红布等色布,模拟天空、院墙等背景;二是“活动式荆芭”,尺寸较小(高1-2米、宽1-1.5米),编织时荆条间距较大,便于演员拉动,常用于表现门窗、屏风等场景,部分活动式荆芭还会在边缘缀以布条或彩穗,增强视觉效果。
编织工艺上,艺人多采用“经纬交错法”:以纵向的荆条为“经”,横向的荆条为“纬”,通过“压一挑一”或“压二挑二”的编织手法,使荆条紧密咬合,编织完成后,需用竹条或木条做框架固定边缘,四角钻孔穿麻绳,便于悬挂和移动,为延长使用寿命,部分荆芭表面还会涂刷桐油或清漆,既防潮防腐,又能使荆条色泽更加温润,这种“就地取材、手工制作”的特点,让每一件“拉荆芭”都带着泥土的质朴气息,成为河南戏曲“民间性”的物质载体。
舞台功能:从“分隔空间”到“叙事符号”
在传统河南戏曲演出中,“拉荆芭”的功能远不止于“布景”,它更是演员表演的“伙伴”和剧情叙事的“符号”,其舞台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空间分隔与场景转换,传统戏曲舞台讲究“一桌二椅”的写意性,但“拉荆芭”的加入为这种写意提供了更具体的空间参照,舞台上悬挂一幅“固定式荆芭”,可代表“县衙大堂”的后墙;拉动两幅“活动式荆芭”交叉悬挂,则可模拟“院门关闭”的场景;当荆芭衬以黑色布条时,又能象征“夜晚”或“山洞”,这种“以简代繁”的场景转换,既符合民间演出“轻便快速”的需求,也契合戏曲“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的虚拟美学。
二是动态叙事与互动表演。“活动式荆芭”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动态性”,演员通过拉动荆芭,可与表演形成互动:如《卷席筒》中,苍娃拉着荆芭“逃出”县衙,荆芭的晃动与演员的身段配合,强化了紧张感;《花木兰》中,木兰拉动荆芭“换装”,荆芭的开合成为“身份转变”的视觉符号,这种“人景互动”的表演,让静态的布景参与到剧情发展中,增强了舞台的生动性。
三是氛围营造与地域特色,河南戏曲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场景常涉及中原农村、市井生活。“拉荆芭”的质朴材质与乡土气息,恰好为这些剧情提供了“真实”的背景,在《朝阳沟》中,荆芭围成的“农家小院”,搭配墙角的锄头、簸箕等道具,瞬间营造出豫西农村的生活氛围;而在《七品芝麻官》中,荆芭模拟的“县衙大门”,其斑驳的纹理和陈旧的颜色,暗示了古代官场的世态炎凉,这种“以景托情”的手法,让观众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产生情感共鸣。
文化内涵:中原美学的“活化石”
“拉荆芭”虽是小小的舞台道具,却折射出中原文化的深层内涵,它体现了河南人民“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的生存智慧——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艺人用最廉价的荆条,创造出兼具实用与审美的舞台艺术;它承载着“质朴无华、大巧若拙”的审美追求——不追求华丽的装饰,而是通过材料的天然质感和简洁的造型,传递出中原文化的厚重与真诚;它更见证了戏曲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发展规律——从民间生活中的篱笆、门帘,到戏曲舞台上的布景、符号,“拉荆芭”的演变,本身就是戏曲艺术扎根民间、汲取养分的过程。
随着时代发展,现代舞台技术的进步让电子布景、LED屏等成为主流,“拉荆芭”在专业剧场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河南的农村庙会、非遗展演中,它依然活跃着——当老艺人用布满老茧的手拉动荆芭,当演员在荆芭前唱起高亢的豫剧调,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段鲜活的文化记忆,这种“活态传承”,让“拉荆芭”成为中原戏曲文化的“活化石”,连接着过去与现在。
相关问答FAQs
Q1:“拉荆芭”和现代戏曲舞台中的“软景”“硬景”有什么区别?
A1:“拉荆芭”属于传统戏曲中的“软景”,与现代“软景”“硬景”的主要区别在于材质、功能与美学理念。“拉荆芭”以天然荆条为材料,手工编织,兼具分隔空间与营造氛围的功能,强调“质朴”与“写意”;现代“软景”多采用喷绘布、纱布等材料,通过印刷图案模拟场景,侧重“写实”与“视觉冲击”;“硬景”则以木材、钢材为框架,搭配泡沫、石膏等材料制作立体布景,追求“逼真”与“细节”。“拉荆芭”是“动态参与式”布景(如拉动表示动作),而现代软景、硬景多为“静态背景”,功能上更侧重于环境渲染而非叙事互动。
Q2:为什么说“拉荆芭”是河南戏曲“民间性”的重要体现?
A2:“拉荆芭”的“民间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原料的“民间性”——取自中原农村常见的荆条,体现“就地取材”的生活智慧;二是制作的“民间性”——由民间艺人手工编织,工艺简单却实用,符合草台班子“流动演出”的需求;三是内容的“民间性”——常用于表现农村生活、市井场景,与河南戏曲多反映民间历史传说、百姓生活的题材高度契合,它没有专业布景的精致,却带着泥土的“烟火气”,让观众在熟悉的场景中感受到戏曲的“亲民性”,这正是河南戏曲扎根民间、深受百姓喜爱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