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河南豫剧许翠苹

河南豫剧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高亢激越的唱腔、鲜活生动的人物塑造,在中华戏曲艺术中独树一帜,而在当代豫剧舞台上,许翠苹的名字无疑是闪耀的一颗星,她以扎实的功底、饱满的情感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成为河南豫剧常派艺术的杰出传承者,更在创新与传统的碰撞中,为豫剧的当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河南豫剧许翠苹

许翠苹的艺术之路始于对戏曲的天然热爱,1965年出生于河南郑州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她自幼便对豫剧唱腔耳濡目染,常常跟着收音机里的常香玉、陈素真等大师学唱,8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被河南省戏曲学校的老师发现,其清亮的嗓音和良好的乐感让老师眼前一亮,最终她以优异成绩考入戏校,主攻闺门旦兼青衣,在戏校的七年里,许翠苹像一块海绵般吸收着戏曲养分,每天清晨五点便练功房里吊嗓子、练身段,一练就是四五个小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未间断,她深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常常为了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反复琢磨,直到达到精准传神的境界,1980年,年仅15岁的许翠苹以一出《拷红》中的红娘一角首次登台,其灵动的表演和甜润的唱腔便赢得观众喝彩,被戏校师生称为“小红娘”。

真正让许翠苹的艺术生涯发生质的飞跃的,是1980年拜入豫剧大师常香玉门下,常香玉先生是豫剧常派的创始人,其“字正腔圆、韵味醇厚、刚柔并济”的演唱风格,以及对艺术“戏比天大、艺无止境”的执着精神,深深影响了许翠苹,在常香玉的亲自指导下,她系统学习了《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红娘》等常派经典剧目,不仅掌握了常派唱腔的精髓,更深刻理解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艺术真谛,常香玉先生常对她说:“演戏演的是人物,不是技巧,只有走进角色的心里,才能让观众相信你。”这句话成为许翠苹从艺路上的座右铭,为了塑造好《花木兰》中花木兰这一角色,她不仅研读《木兰辞》,还查阅了大量关于北朝历史的资料,从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心、保家卫国的忠心,到女儿身份恢复后的女儿情态,她都细致揣摩,最终将花木兰的英姿飒爽与女儿的柔情似水完美融合,其饰演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唱段,既有豫东调的高亢激越,又有豫西调的细腻委婉,成为豫剧舞台上的经典。

许翠苹的艺术特色,首先体现在她唱腔的“刚柔并济”与“情真意切”上,她的嗓音条件得天独厚,音域宽广,音色明亮而富有穿透力,既能驾驭高亢激越的“豫东调”,也能婉转低回的“豫西调”,更常在一出剧中将两派唱腔巧妙融合,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在《秦香莲》中,她饰演的秦香莲从最初的隐忍委屈,到面对陈世美时的悲愤控诉,再到见皇姑时的据理力争,唱腔从“慢板”的哀婉低沉,逐渐过渡到“二八板”的坚定有力,再到“快二八板”的激昂奔放,通过节奏、速度、音色的变化,将秦香莲的悲惨命运与刚烈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观众常说:“听许翠苹唱戏,就像看一部电影,她的声音里有故事,有情感,能让人跟着她一起哭,一起笑。”

她的表演注重“以形传神”,将程式化的戏曲动作与人物内心紧密结合,在《穆桂英挂帅》中,她饰演的穆桂英从最初的“我不挂帅谁挂帅”的豪情万丈,到看到朝廷圣旨时的犹豫不决,再到最终决定挂帅时的坚定果决,通过眼神的变化、身段的挺拔、水袖的甩动,将这位巾帼英雄的复杂内心世界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尤其是“挂帅”一场,她一个“亮相”,眼神如电,身姿挺拔,仿佛穆桂英本人穿越千年站在舞台上,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她在细节处理上也极为考究,如在《红娘》中,红娘传递书信时的狡黠一笑,见老夫人时的机灵应对,都通过细微的表情和动作传递,让人物形象鲜活立体,跃然台上。

河南豫剧许翠苹

从艺四十余年来,许翠苹塑造了众多经典的戏曲形象,除了花木兰、穆桂英、秦香莲、红娘等传统剧目中的经典角色,她还积极参与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的创作,不断拓展自己的艺术边界,在新编历史剧《大河谣》中,她饰演黄河边的船娘“水娘”,将豫剧唱腔与民歌元素相结合,塑造了一个勤劳、坚韧、深明大义的黄河女性形象;在现代戏《乡村人家》中,她饰演农村妇女“秀芬”,用生活化的表演和接地气的唱腔,展现了新时代农村女性的精神风貌,该剧不仅获得河南省戏剧大赛金奖,还入选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项目,这些创新尝试,不仅让许翠苹的表演更加多元,也让豫剧艺术更好地贴近时代、贴近生活。

作为常派艺术的传承者,许翠苹深知“传承”与“创新”同等重要,她不仅活跃在舞台上,还致力于豫剧人才的培养,先后在河南省艺术职业学院、郑州大学等高校担任客座教授,开设“许翠苹戏曲工作室”,亲自教授年轻演员唱腔、表演技巧,她常对学生说:“学戏要先学做人,只有对艺术有敬畏之心,对角色有热爱之情,才能成为一名好演员。”截至目前,她培养的学生中已有20余人获得省级以上戏曲奖项,成为豫剧舞台的中坚力量,她还积极参与“豫剧进校园”“非遗保护”等公益活动,走进中小学、社区,通过讲座、演出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豫剧、爱上豫剧,2020年,她荣获“河南豫剧终身成就奖”,这是对她从艺四十余年贡献的最高肯定。

时间 事件 备注
1965年 出生于河南郑州 出身普通工人家庭,自幼喜爱豫剧
1973年 考入河南省戏曲学校 主攻闺门旦,师从张素芬老师
1978年 首次登台演出《拷红》 饰演红娘,获学校“新秀奖”
1980年 拜入常香玉门下 成为常派第三代传人
1985年 主演《花木兰》赴京演出 受到文化部表彰,被誉为“新花木兰”
1990年 获河南省戏剧大赛一等奖 凭借《秦香莲》“见皇姑”一折
2000年 主演新编历史剧《大河谣》 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2010年 成立“许翠苹戏曲工作室” 致力于豫剧人才培养与传承
2020年 获“河南豫剧终身成就奖” 表彰其对豫剧艺术的突出贡献

许翠苹的艺术生涯,是河南豫剧发展的一个缩影,她扎根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用一生的热爱与坚守,让豫剧这朵中原艺术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正如她常说的:“只要还有观众喜欢听豫剧,我就会一直唱下去,一直教下去。”这份对艺术的赤诚与执着,正是许翠苹留给豫剧界最宝贵的财富。

FAQs

河南豫剧许翠苹

问题1:许翠苹的唱腔在传承常派艺术的同时,有哪些个人创新?
解答:许翠苹在继承常派“字正腔圆、刚柔并济”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嗓音条件,融入了豫东调的明快节奏与豫西调的细腻情感,尤其在处理悲剧人物时,创新性地将哭腔与拖腔结合,如在《秦香莲》中“见皇姑”一折,通过“哭板”与“慢板”的交替,既保留传统哭腔的悲怆感,又通过音量强弱变化增强情感层次,形成“悲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许派哭腔”,她还尝试在传统唱腔中融入民歌、通俗音乐元素,如《大河谣》中的船歌唱段,让豫剧唱腔更具时代感和感染力。

问题2:许翠苹如何看待传统豫剧与现代审美的融合?
解答:许翠苹认为传统豫剧的传承不是固守旧腔,而是在尊重核心艺术规律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她主张“老戏新演”:保留剧目经典情节与核心唱段,同时在舞台美术、表演细节上融入现代元素,穆桂英挂帅》引入灯光舞美技术,通过光影展现人物内心;借鉴话剧体验式表演,要求演员深入理解历史背景,让传统人物更具现代亲和力,她强调“创新不离根”,所有改编必须以豫剧“唱、念、做、打”为核心,避免过度西化失去剧种特色,最终实现“传统为根、创新为翼”的艺术追求。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