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商丘豫剧花子拾金中花子拾金展现了怎样的道德情操?

商丘作为豫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传统剧目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与道德教化功能。“花子拾金”便是流传于商丘地区的经典豫剧小戏,以市井生活中的平凡人物为主角,通过“拾金不昧”的简单情节,展现了豫剧贴近生活、教化民众的艺术特色,也成为商丘民间道德观念的生动载体。

商丘豫剧花子拾金

起源与背景

“花子拾金”属于豫剧传统“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多以民间故事为题材,语言通俗、情节紧凑,在商丘,豫剧早期以“土梆戏”形式流传于乡村集镇,“花子拾金”这类反映普通民众道德选择的小戏,因贴近百姓生活、易于理解,成为庙会、节庆时的常演剧目,其诞生与商丘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作为古代商业重镇,商丘商贾云集、人口流动频繁,“拾金不昧”既是民间倡导的传统美德,也是维持社会信任的重要准则,剧目的创作正是对这种道德需求的回应,据老艺人回忆,该剧目在清代已广泛传唱,最初由民间艺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后经几代艺人的打磨,形成了固定的唱腔与表演程式。

剧情梗概

全剧围绕“拾金—守金—还金”展开:商丘城外的破庙里,以乞讨为生的“花子”四儿(丑角扮相)捡到一个装有银两的包裹,他打开包裹,看到白花花的银子,眼中闪过一丝犹豫——家中老母卧病在床,正需要钱抓药,但转念一想,这银子定是失主急用之物,若丢失了,不知要急成什么样,四儿坐在破庙里,从白天等到黑夜,肚子饿得咕咕叫,却始终守着包裹未动,深夜,一位商人(生角扮相)焦急地寻来,原来他经商途中遭劫,包裹丢失,内有银两和至关重要的契约,四儿确认失主身份后,毫不犹豫将包裹归还,商人感激涕零,要重金酬谢,四儿却摆摆手说:“俺虽是花子,不义之财不可取”,说罢转身消失在夜色中,商人望着他的背影,感叹“世间难得有高人”,而四儿则用乞讨来的钱为母亲抓了药,故事在温馨的氛围中落幕。

剧目基本信息表

项目
剧名 花子拾金
剧种 豫剧(豫东调)
流行地域 河南商丘及周边地区
主要角色 四儿(丑角,花子)、商人(生角,失主)
主题 拾金不昧、贫贱不移
经典唱段 四儿唱:“拾到金银财宝,心里七上八下,穷人有穷志,不贪不义财。”
表演特色 丑角动作夸张朴实,唱腔口语化,贴近生活

艺术特色

“花子拾金”的艺术魅力在于其“以小见大”的叙事与鲜明的地域特色,从唱腔看,剧目采用商丘本土的“豫东调”,其特点是高亢明快、尾音上扬,丑角的唱腔更是融入了方言俚语,如“中哩”“俺寻思”等,极具生活气息,表演上,花子四儿的动作设计充满市井气息:摸着饿瘪的肚子、搓着冻红的手、眼神从犹豫到坚定,通过细节展现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抉择,而商人的表演则突出“急”——捶胸顿足、四处张望,与花子的“稳”形成对比,增强了戏剧张力,剧目的舞台布置极为简单,一张破桌、几块砖头便搭出“破庙”,道具仅有一个包裹和一个破碗,这种“以虚代实”的表演方式,正是豫剧贴近民间、注重写意的体现。

商丘豫剧花子拾金

文化内涵

作为商丘民间文化的缩影,“花子拾金”蕴含着深厚的儒家伦理与地域价值观,剧中“拾金不昧”的行为,正是对儒家“信”字的践行——花子虽身处社会底层,却坚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道德底线,这种“贫贱不能移”的精神,与商丘人重信守诺的品格一脉相承,剧目也反映了民间对“身份”的独特认知:在传统观念中,道德的高下与财富、地位无关,花子的“穷”与商人的“富”形成对比,但最终赢得尊重的是花子的品德,这种“以德为贵”的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商丘人,剧目通过“破庙”“乞讨”等元素,展现了旧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却并未渲染悲情,反而突出其乐观与善良,体现了商丘人民“穷且益坚”的生命态度。

当代价值

在现代社会,“花子拾金”并未因时代变迁而失去意义,其传递的“拾金不昧”精神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丘的学校、社区常通过该剧目的演出或改编故事,开展诚信教育,让青少年在传统艺术中理解道德的力量,作为豫剧的重要剧目,“花子拾金”的传承与保护,对商丘地方文化生态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商丘豫剧院通过“戏曲进校园”“非遗展演”等活动,让年轻一代接触这部经典;剧目被改编成短视频、动漫等形式,借助新媒体扩大传播,让“花子拾金”的故事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可以说,这部百年小戏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

FAQs

《花子拾金》中的“花子”形象为什么能成为经典?
“花子”形象的经典性在于其“平凡中的伟大”,四儿是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却展现出超越身份的道德高度,这种“反差”让观众产生强烈共鸣,他的行为并非“圣人式”的完美,而是有过挣扎(想到母亲、饥饿),但最终选择坚守良知,这种真实、接地气的人物塑造,让“拾金不昧”的道德主题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可感可知的生活选择,丑角表演的幽默与质朴,为角色增添了亲切感,使这一形象历经百年仍深入人心。

商丘豫剧花子拾金

商丘在传承《花子拾金》这类传统剧目时,有哪些创新实践?
商丘对《花子拾金》的传承注重“守正创新”:在“守正”方面,老艺人通过“口传心授”保留传统唱腔(如豫东调的“二八板”“慢板”)和表演程式,确保剧目的原真性;在“创新”方面,一是融入现代舞台技术,如LED背景展现商丘古城风貌,增强视觉体验;二是改编叙事形式,推出“儿童版”“校园版”,简化台词、增加互动,让青少年参与表演;三是结合新媒体,制作“花子拾金”主题表情包、短视频,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传播,吸引年轻受众,这些实践既保留了剧目的文化内核,又让其焕发新的生机。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