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抬花轿》作为传统喜剧的经典剧目,以其浓郁的民间风情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深受观众喜爱,而剧中主角周凤莲在民间演出中常被亲切称为“瑶瑶”,这一昵称既承载着角色的灵动特质,也折射出观众对这一形象的喜爱,剧目以明朝年间尚书之女周凤莲的婚嫁故事为主线,通过“坐轿”“颠轿”“闹洞房”等充满生活气息的情节,展现了古代少女的娇憨、聪慧与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成为豫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代表作。
《抬花轿》的剧情围绕周凤莲的婚嫁展开:周凤莲原定与知府之子李天成成亲,却在抬花轿途中偶遇才子吴湘子,两人一见钟情,王定等轿夫的插科打诨、周凤莲与吴湘子的机智互动,以及最终“状元府招亲”的圆满结局,既充满了喜剧张力,又暗合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民间愿景,剧中“抬花轿”的桥段尤为经典,演员通过细腻的身段、灵动的台步和夸张的表情,将轿夫的颠簸感与周凤莲的娇羞、活泼刻画得淋漓尽致,仿佛让观众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花轿行进中的起伏与欢笑,这种将生活动作艺术化的处理,正是豫剧贴近生活的独特魅力。
“瑶瑶”这一昵称的流行,源于周凤莲角色本身的鲜活特质,她不同于传统戏曲中大家闺秀的端庄内敛,而是带着几分乡野少女的天真烂漫——她会在花轿中与轿夫逗趣,会在初见吴湘时面露娇羞,也会在洞房花烛夜用巧语化解尴尬,演员在塑造这一角色时,常以甜润的嗓音演唱豫东调的欢快唱腔,配合水袖、扇子等道具的运用,将“瑶瑶”的娇憨、灵动与善良展现得栩栩如生,例如在《坐轿》一场中,唱段“府门外三声炮花轿起动”,通过明快的节奏和起伏的旋律,既交代了剧情,又凸显了周凤莲出嫁时的喜悦与期待,而演员在演唱时微微颔首、轻抬水袖的动作,更让“瑶瑶”的形象跃然台上。
从艺术特色来看,《抬花轿》融合了豫剧的唱、念、做、打,尤以“做功”见长,轿夫的“颠轿”表演需配合步伐的轻重缓急,时而如履平地,时而如履薄冰,通过身体的晃动与轿子的起伏形成视觉节奏;周凤莲的表演则注重眼神与微表情的传递,当她听到轿夫的玩笑时,会先是一嗔,继而掩嘴轻笑,这种细腻的情感处理,让“瑶瑶”这一角色充满了烟火气,剧中的服饰、道具也极具民间特色:周凤莲的大红嫁衣、绣花鞋,花轿上的流苏与彩绸,以及轿夫的短打装扮,都充满了浓郁的豫中民俗风情,为剧情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
《抬花轿》之所以能跨越时空打动观众,不仅在于其巧妙的剧情与生动的表演,更在于它传递的乐观生活态度。“瑶瑶”对爱情的勇敢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剧中人物之间质朴的情感互动,都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美好,无论是乡村庙会还是城市剧院,每当“抬花轿”的音乐响起,总能唤起观众对传统戏曲的记忆,也让“瑶瑶”这一形象成为豫剧艺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抬花轿》核心信息表
| 项目 | 内容 |
|--------------|----------------------------------------------------------------------|
| 剧目类型 | 豫剧传统喜剧 |
| 主要角色 | 周凤莲(瑶瑶)、吴湘子、王定(轿夫) |
| 经典桥段 | 坐轿、颠轿、闹洞房 |
| 艺术特色 | 豫东调唱腔、生活化表演、民间服饰道具、喜剧冲突与情感融合 |
| 核心主题 | 青年男女的爱情追求、民间生活的乐观智慧 |
FAQs
Q1:豫剧《抬花轿》中的“颠轿”表演有何技巧?
A:“颠轿”是《抬花轿》的经典片段,表演时需轿夫与“瑶瑶”高度配合,轿夫通过步伐的快慢、轻重变化模拟花轿的颠簸(如“平路”“过坎”“上坡”),身体需随步伐起伏,形成“颤、摆、摇、晃”的动态;“瑶瑶”则需在轿中保持平衡,通过扶轿杆、轻晃身体等动作,表现出轿子的颠簸感与角色的娇憨,同时配合表情与唱段,传递出既紧张又喜悦的心情,这一表演考验演员的默契与肢体控制,是“做功”的集中体现。
Q2:“瑶瑶”这一角色为何能成为豫剧的经典女性形象?
A:“瑶瑶”(周凤莲)的经典性源于其角色的立体性与时代共鸣,她既有大家闺秀的知书达理,又有民间少女的活泼大胆,打破了传统戏曲中女性“温婉顺从”的刻板印象;她敢于追求自主爱情,在面对婚嫁时既有少女的羞涩,也有对未来的憧憬,这种真实、鲜活的性格让观众倍感亲切,演员通过甜美的唱腔、灵动的表演赋予角色生命力,使“瑶瑶”成为豫剧舞台上“接地气”又不失艺术美感的经典形象,承载了观众对美好人性与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