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传统戏曲中用来打节奏的乐器具体都包括哪些?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其音乐体系独具特色,而打击乐器(俗称“武场”)则是戏曲节奏的“骨架”,贯穿于唱、念、做、打的全过程,不仅控制着表演的节奏速度,更通过丰富的音色与组合,塑造人物情感、渲染舞台氛围、推动剧情发展,从京剧的铿锵有力到昆曲的细腻婉转,从豫曲的热闹奔放到川剧的诙谐灵动,不同剧种的打击乐虽各有侧重,但都以“板、鼓、锣、钹”为核心,构建起戏曲音乐的独特韵律。

戏曲打节奏的乐器

戏曲打节奏的核心乐器及其特点

戏曲打击乐种类繁多,按形制与功能可分为“鼓类”“锣类”“钹类”及“其他辅助乐器”,每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色与演奏技法,共同编织出戏曲音乐的节奏网络。

鼓类:节奏的“指挥中枢”

鼓类乐器是戏曲乐队的“灵魂”,既是节奏的掌控者,又是乐队的“指挥”,通过鼓点的疏密、轻重变化,引导全场的表演。

  • 板鼓:又称“单皮鼓”,是戏曲打击乐的核心,形制为圆形木框,单面蒙以蛇皮、猪皮或牛皮,鼓面直径约25-30厘米,鼓心略厚、鼓边略薄,音色清脆而富有穿透力,演奏时用两根竹制鼓签(“鼓箭”与“鼓楗”),通过敲击鼓心(“心板”)、鼓边(“边板”)或鼓框(“边框”),发出“哒”“仓”“顷”等不同音色,鼓师通过特定的鼓点组合(如“凤点头”“急急风”“四击头”)控制起唱、转板、收束,同时以手势、眼神提示演员的表演节奏,堪称“乐队的总指挥”。
  • 堂鼓:又称“大鼓”,木框双面蒙皮,直径40-60厘米,音色低沉厚重,常用于铺垫节奏或表现庄重、激烈的场景,如京剧《霸王别姬》中,堂鼓配合项羽的“垓下被围”,以密集的鼓点渲染悲壮氛围;而在《三岔口》的“摸黑打斗”中,堂鼓则以轻快的鼓点模拟紧张的动作节奏。
  • 南梆子:多用于南方剧种(如越剧、沪剧),形为长方形中空木梆,长约20厘米,用竹签敲击,音色清脆明亮,节奏平稳,常用于唱腔的板眼提示,如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南梆子配合“尺调腔”,以“哒-哒-哒哒”的节奏贯穿始终,增添唱腔的婉转感。

锣类:气氛的“渲染者”

锣类乐器音色洪亮、色彩鲜明,通过不同的敲击位置与方式,表现喜庆、紧张、威严等多样情绪,是戏曲舞台气氛的“放大器”。

  • 大锣:圆形铜制,中心凸起“锣脐”,直径50-70厘米,音色雄浑厚重,是锣类中的“主力”,演奏时左手提锣(或用锣架固定),右手用槌敲击锣脐或锣边,发出“仓”“顷”等音,大锣常用于强拍,如京剧《铡美案》中包公出场,大锣配合“长锤”鼓点,以“仓-仓-仓仓”的音响塑造其威严形象;而在《打龙袍》的“拜寿”场景中,大锣则以轻快的“八大仓”烘托喜庆氛围。
  • 小锣:又称“京小锣”,直径30-40厘米,中心凸起较小,音色清脆、高亢,与大锣形成“低高搭配”,演奏时用薄木槌敲击,或手指弹击,发出“台”“令”等音,小锣多用于轻快、诙谐的场景,如京剧《拾玉镯》中,孙玉镯拾镯时的犹豫、喜悦,通过小锣的“台台-令台”节奏生动展现;而在《女起解》中,小锣则以舒缓的节奏配合苏三的悲苦唱腔,形成“以乐景写哀情”的效果。
  • 汤锣:因清代京剧鼓师汤彦祥善用而得名,锣脐平坦,音色柔和,介于大锣与小锣之间,常用于表现细腻的情绪变化,如昆曲《牡丹亭》中,汤锣配合杜丽娘的“游园惊梦”,以“叮-咚”的轻音点缀唱腔的婉转。

钹类:张力的“强化剂”

钹类乐器由两片圆形铜制钹片组成,中间穿孔穿绸,通过互击发声,音色尖锐、富有冲击力,常用于增强节奏的张力或表现激烈场面。

戏曲打节奏的乐器

  • 铙钹:又称“钹”,直径20-30厘米,分“光钹”(�脐凸起,音色明亮)和“水钹”(钥平,音色沉闷),演奏时双手各持一片,互击发出“八大”“仓七”等音,铙钹常与锣鼓配合,如京剧《挑滑车》中,岳飞大战金兀术,铙钹配合“急急风”鼓点,以“八大-仓-八大仓”的密集节奏渲染战场厮杀的激烈;而在《智取威虎山》的“打虎上山”场景中,铙钹则以清脆的“嚓嚓”音模拟风雪声,增强环境氛围。

其他辅助乐器:节奏的“点缀者”

除上述核心乐器外,戏曲中还有一些小型打击乐,用于丰富节奏细节或表现特定场景。

  • 梆子:北方剧种(如秦腔、河北梆子)常用,硬木制,两根相击,音色清脆、干脆,是梆子腔的“标志性节奏”,如河北梆子《穆桂英挂帅》中,梆子以“扎-扎-扎扎”的节奏贯穿唱腔,凸显梆子腔的高亢激越。
  • 碰铃:又称“星子”,铜制,两个铃铛相击,音色清脆、空灵,多用于文静或梦幻场景,如昆曲《长生殿》中,碰铃配合“霓裳羽衣舞”,以“叮-叮”的轻音营造仙界氛围。

不同剧种打击乐的组合特色

戏曲打击乐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剧种声腔、表演风格深度融合,形成独特的“锣鼓经”(打击乐的节奏谱)。

  • 京剧:以“板鼓+大锣+小锣+铙钹”为“四大件”,节奏严谨、程式化强,如“慢长锤”用于沉稳的唱段,“快长锤”配合急促的动作,“四击头”则用于人物亮相,鼓点、锣钹的配合精确到毫厘,体现京剧的“国剧”气度。
  • 昆曲:以“板鼓+堂鼓+小锣+汤锣”为主,节奏舒缓、细腻,配合“水磨腔”的婉转,鼓点如“滴-滴-嗒嗒”,锣钹则以轻击为主,避免喧宾夺主,凸显昆曲的“雅致”风格。
  • 豫剧:突出梆子的作用,“梆子+大锣+小锣+铙钹”的组合,节奏明快、粗犷,梆子的“扎扎”声贯穿始终,如《花木兰》中,“梆子+大锣”的“仓扎-仓扎”节奏,展现中原大地的豪迈。

戏曲打节奏的乐器,是“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板鼓以“点”控全场,大锣以“面”烘气氛,小锣以“线”缀细节,铙钹以“力”增张力,它们通过“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节奏组合,将唱、念、做、打融为一体,让戏曲的“形”与“神”在节奏中鲜活起来,这些乐器不仅是技术的载体,更是文化的符号,承载着不同地域、不同剧种的艺术基因,是戏曲音乐历经数百年仍魅力不减的核心密码。

FAQs

问:戏曲中为什么板鼓被称为“鼓师”?
答:板鼓是戏曲乐队的“指挥中枢”,鼓师通过鼓点的变化(如“慢长锤”“急急风”)、手势的提示(如抬手、点头),控制乐队的起止、速度的快慢、强弱的变化,同时引导演员的唱念做打节奏,演员出场时,鼓师以“四击头”鼓点提示亮相;唱腔转板时,以“凤点头”引导节奏,鼓师对全场节奏的绝对掌控,使其成为乐队的“灵魂人物”,故称“鼓师”。

戏曲打节奏的乐器

问:为什么不同剧种的打击乐风格差异很大?
答:不同剧种的打击乐风格差异,源于其历史渊源、地域文化与声腔体系的不同,京剧形成于北京,融合徽剧、汉调等,节奏需适应“西皮二黄”的板式变化,故打击乐严谨程式化;豫剧源于河南梆子,声腔高亢激越,打击乐以梆子为核心,节奏明快粗犷;川剧融入四川方言与帮腔,打击乐加入“小打”“大打”等特色锣鼓,诙谐灵动,贴近市井生活,这些差异使打击乐成为剧种“身份识别”的重要标志。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