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山东教师招聘考试中常以“文化传承与学科融合”为切入点,重点考查考生对戏曲基础理论、山东地方戏曲特色及教学实践能力的掌握,结合山东“戏曲之乡”的文化底蕴,考点既涵盖传统戏曲的共性知识,又突出齐鲁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要求考生具备“知识储备+教学转化”的双重素养。
戏曲基础考点部分,需明确戏曲的定义(中国特有戏剧形式,以唱念做打为核心手段)、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的傩戏、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及发展脉络(宋元杂剧的成熟、明清传奇的繁荣、近现代地方戏的兴起),考试中常通过选择题辨析戏曲与话剧、歌剧的本质区别,如“戏曲的虚拟性”指通过程式化动作象征生活场景(如挥鞭代马、划桨行船),而话剧则强调写实。“程式化”作为戏曲核心特征,涵盖表演程式(如“起霸”表现武将出征前的整装)、音乐程式(如板式变化体)和脸谱程式(色彩象征人物性格,如红脸表忠勇、白脸表奸诈),需结合具体案例理解。
山东地方戏曲考点是重中之重,因地域文化差异,各地剧种特色鲜明,下表梳理了山东主要地方剧种的核心考点:
剧种 | 流行地区 | 艺术特点 | 代表剧目 | 常考题型 |
---|---|---|---|---|
吕剧 | 全省,源于东营 | “说唱结合”,唱腔亲切质朴,表演生活化 | 《李二嫂改嫁》《借当》 | 剧种起源、唱腔特点辨析 |
柳琴戏 | 鲁南,临沂、枣庄 | 唱腔高亢激越,拉腔极具特色,语言接地气 | 《喝面叶》《王小二赶脚》 | 流行地区、代表剧目匹配 |
山东梆子 | 鲁西南,菏泽、济宁 | 激昂豪放,板式紧促,净唱腔用“大本腔” | 《穆桂英挂帅》《墙头记》 | 行当特点、经典选段赏析 |
五音戏 | 淄博 | 语言为淄博方言,唱腔婉转,表演细腻 | 《王小赶脚》《云罗山》 | 地域文化关联、非遗价值 |
吕剧作为山东第一大剧种,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其“坐唱”形式(艺人围坐演唱,以扬琴、坠琴伴奏)到“化装扬琴”的演变过程常为简答题考点;柳琴戏的“拉腔”(尾音上扬拖长)和“男唱女声”(用假声演唱旦角)需通过听辨音频掌握;山东梆子的“黑脸”行当(如《包公赔情》中的包拯)唱腔刚直有力,体现鲁西南人民的豪迈性格。
戏曲艺术特征考点中,“行当”划分是重点,生(男性角色,分老生、小生、武生)、旦(女性角色,分青衣、花旦、老旦、武旦)、净(俗称“花脸”,分铜锤花脸、架子花脸)、丑(喜剧角色,分文丑、武丑),山东剧种中净角的“架子花脸”注重身段表演(如《秦英征西》中的尉迟恭),而“铜锤花脸”则以唱功见长(如《铡美案》中的包拯),戏曲音乐中的“板式”(如西皮、二黄,山东梆子用“二板”“慢板”)和“伴奏乐器”(吕剧以坠琴、扬琴为主,柳琴戏以柳琴、唢呐为主)需结合剧种特点记忆,避免混淆。
戏曲教学应用考点聚焦新课标“戏曲进校园”要求,考查教学设计与实践能力,常见命题方向包括:如何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兴趣(如播放吕剧《借当》选段,引导学生模仿“拉腔”唱法);如何跨学科融合(语文课分析戏曲唱词的方言特色,美术课绘制脸谱,音乐课学唱经典选段);如何设计分层教学活动(低年级学做戏曲动作“兰花指”,高年级创编校园戏曲短剧),教学案例需体现“欣赏—模仿—创造”的递进过程,如《柳琴戏<喝面叶>选段教学》可设计为:听辨唱腔特点(模仿“拉腔”)→ 分角色朗读唱词(理解人物性格)→ 小组创编生活化戏曲片段(用方言表演“课堂问答”)。
山东教师招聘戏曲考点以“基础理论+地域特色+教学转化”为框架,考生需系统梳理戏曲发展脉络,深挖山东四大剧种的文化内涵,同时将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落实“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
FAQs
问题1:山东教师招聘考试中,地方戏曲考点常以哪些题型出现?如何高效备考?
解答:题型包括选择题(如“下列属于山东梆子代表剧目的是”)、判断题(如“吕剧的流行地区以鲁南为主”)、简答题(如“简述柳琴戏的艺术特点”)、材料分析题(如“结合《李二嫂改嫁》选段,设计初中语文戏曲教学方案”),高效备考建议:①用表格对比山东四大剧种的起源、流行地区、唱腔特点、代表剧目,强化记忆;②收集近年真题,归纳高频考点(如吕剧“说唱结合”特点、柳琴戏“拉腔”听辨);③关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非遗保护政策,结合“戏曲进校园”案例积累教学素材。
问题2:在戏曲教学中,如何平衡传统戏曲的“程式化”与学生的兴趣培养?
解答:可采取“生活化转化”和“技术赋能”策略:①生活化转化:将程式化动作与学生生活结合,如用水袖动作模拟“擦桌子”“整理书包”,用趟马动作表现“骑自行车上学”,降低学习难度;②技术赋能:利用AR技术让学生“试戴”不同脸谱,通过动画演示“起霸”动作的分解步骤;③分层任务设计:低年级学唱简单童谣式戏曲片段(如改编《三字经》为吕调),高年级分组创编校园戏曲微视频(如用五音戏调演唱“课间十分钟”),既保留戏曲的“唱念做打”精髓,又通过贴近生活的内容激发学生参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