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上天台京剧的创作时间究竟具体是何时你知道吗?

《上天台》是京剧传统剧目中的经典老生戏,以东汉光武帝刘秀为主角,融合历史演义与民间传说,展现了帝王晚年的复杂心境,作为京剧“十三辙”体系中的重要唱功戏,其创作时间与京剧的形成及发展紧密相连,可追溯至清代中后期,具体时间需结合京剧的孕育、成熟及各流派艺术家的加工完善过程来考证。

上天台京剧创作时间

剧目与历史背景

《上天台》的故事取材于《东汉演义》,主要情节为:刘秀统一天下后,因开国功臣姚期之子姚刚打死太师郭荣,郭妃借机进谗,刘秀欲斩姚期,马武等功臣保奏未果,后刘秀忆起当年与姚期等兄弟“云台二十八将”共打江山的情谊,悔愧交加,最终赦免姚期,并登台祭奠亡故功臣,剧中既有帝王威严,又有儿女情长,通过“打金砖”“斩姚期”等冲突,凸显了“共患难易,同甘难”的主题。

京剧的形成以1790年徽班进京为起点,在徽调、汉调的基础上,吸收昆曲、梆腔等元素,于道光年间(1821-1850)逐渐成型,早期京剧剧目多移植自徽班、汉班的老戏,《上天台》的雏形可能源于徽班中的《云台观》或汉调的《光武兴》,这些剧目以刘秀故事为主线,但情节、唱腔尚未完全京剧化。

创作时间考证

上天台》的具体创作时间,学界并无确切定论,但可依据京剧发展的三个阶段推断其演变脉络:

孕育期: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1796-1850)

这一时期徽班、汉班在北京活跃,大量历史故事被改编为戏曲,刘秀作为“中兴之主”,其故事符合民间对“仁君”的想象,可能已有艺人将“云台二十八将”的传说编成折子戏,如《收姚期》《搬姚期》等,这些片段可视为《上天台》的前身,但此时的剧目结构松散,唱腔以徽调的“吹腔”“拨子”为主,未形成完整的“上天台”情节。

上天台京剧创作时间

成熟期:清代咸丰至光绪年间(1851-1908)

京剧成熟后,老生行当分化为“三鼎甲”(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他们对历史剧进行了系统整理,程长庚(1811-1880)作为“徽派”代表,擅演帝王戏,其塑造的刘秀兼具威严与悲情,可能将零散的刘秀故事整合为《上天台》,并加入“二黄导板”“西皮流水”等京剧板式,奠定了“唱功戏”的基础,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名宿如谭鑫培(1847-1917)进一步加工,删减冗长情节,突出“祭奠功臣”的核心,使剧目结构趋于紧凑,唱腔设计更具层次感(如“孤坐江山非容易”等核心唱段)。

定型期: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前(1912-1949)

余叔岩(1890-1943)等艺术家对《上天台》进行了“精细化打磨”,在唱腔上融入“脑后音”“擞音”等技巧,表演上强调眼神与身段的配合,使刘秀的形象从“脸谱化帝王”转向“有血有肉的个体”,此时期的演出本已基本固定,包括“金殿斩姚期”“马武闯宫”“刘秀忆旧”“登台祭奠”等场次,成为各流派老生(如马派、言派)的常备剧目。

综上,《上天台》的创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从清代嘉庆年间的雏形,经咸丰、光绪年间的整合与唱腔革新,至民国时期最终定型的过程,其核心创作与完善阶段集中在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

艺术特色与流派传承

《上天台》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唱腔与表演上:

上天台京剧创作时间

  • 唱腔设计:以二黄、西皮为主,如“孤坐江山非容易”为二黄导板回龙,苍劲悲凉;“姚皇兄休得要告职归林”为西皮流水,展现帝王对功臣的挽留,唱腔高低起伏,既有“龙音”的洪亮,又有“虎音”的沉郁,对演员的嗓音控制力要求极高。
  • 表演风格:老生需通过“髯口功”“身段”表现刘秀的情绪变化,如金殿斩姚期时的“背手抖髯”,忆旧时的“抚今追昔”,登台祭奠时的“跪拜功”,程长庚的“衰派”表演、谭鑫培的“巧唱”、余叔岩的“细腻”均成为流派标志。
  • 行当搭配:除老生刘秀外,姚期(老生)、马武(净角)、郭妃(旦角)等角色性格鲜明,形成“唱念做打”的完整体系。

流传与影响

《上天台》作为京剧老生“必修戏”,对后世影响深远,20世纪以来,马连良、谭富英、李少春等名家均擅演此剧,并在唱腔、念白上融入个人风格,如马派唱腔的“流畅洒脱”,谭派的“刚劲挺拔”,使剧目呈现多元化面貌,但因其对演员技艺要求极高,现代舞台演出频率有所降低,仍是戏曲院校教学与传承的重要剧目。

《上天台》京剧主要信息表

项目
剧种 京剧
行当 老生(刘秀)、老生(姚期)、净角(马武)、旦角(郭妃)
剧情核心 刘秀因郭妃谗言欲斩姚期,后忆旧情登台祭奠功臣
重要唱段 “孤坐江山非容易”“姚皇兄休得要告职归林”“孤王酒醉桃花宫”
代表流派 程派(程长庚)、谭派(谭鑫培)、余派(余叔岩)、马派(马连良)
定型时期 民国初期(20世纪初)

相关问答FAQs

Q1:《上天台》与《打金砖》是否为同一剧目?
A:并非同一剧目,但情节关联密切。《打金砖》是《上天台》的“姊妹篇”,讲述刘秀因斩姚期后,马武等功臣魂魄索命,刘秀惊惧而“打金砖”(金砖砸头)自尽,两剧常连演,合称《上天台·打金砖》,但《上天台》侧重“忆旧与悔悟”,而《打金砖》侧重“因果报应”,核心冲突与主题不同。

Q2:为什么现代京剧舞台上《上天台》的演出较少?
A: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对演员要求极高,核心唱段需具备“脑后音”“擞音”等高难度技巧,且需兼顾帝王威严与人性温度,能驾驭全剧的名角较少;二是剧情节奏相对缓慢,与当代观众“快节奏”的审美习惯存在差异,尽管如此,该剧仍是戏曲院校“开蒙”与“深造”的重要教材,其艺术价值被业内高度认可。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