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剧,作为中原大地的文化瑰宝,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其高亢激越的唱腔、生动传神的表演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成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璀璨明珠,近年来,为适应新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豫剧艺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汇龙转全场”便是近年来涌现的一种极具突破性的演出形式,它以传统为根、以创新为翼,为古老豫剧注入了蓬勃生机。
所谓“汇龙转全场”,“汇”即汇聚经典——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豫剧经典剧目选段、人物形象、音乐元素进行有机整合;“龙”即龙的精神——以“龙”象征豫剧文化的昂扬气魄与家国情怀,串联起从历史到当代的精神脉络;“转全场”,即全方位呈现——突破传统镜框式舞台的局限,通过动态舞台调度、多媒体技术与观众互动,实现“舞台无边界,表演全覆盖”的沉浸式体验,这种形式既保留了豫剧的“根与魂”,又通过创新表达让传统艺术“活”起来,吸引着不同年龄层的观众走进剧场。
“汇龙转全场”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多维度的创新融合,从内容编排看,它以“家国情怀”“忠孝节义”“时代新声”三大主题为脉络,串联起《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朝阳沟》等家喻户晓的经典选段,同时融入现代原创小戏(如《焦裕禄》《银杏树下》),形成“传统+现代”“历史+现实”的叙事闭环,在“家国情怀”篇章中,常派传人吴碧霞演绎《花木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时,舞台后方LED屏动态呈现“万里赴戎机”的战争场景,演员从舞台中央走向观众席,与前排观众对唱,让“巾帼英雄”的形象从历史走向现实,更具感染力。
舞台呈现上,“汇龙转全场”打破了传统“一桌二椅”的静态模式,采用360°旋转舞台+升降台组合,配合LED屏、全息投影等现代技术,打造出流动的“中原画卷”,以2023年河南豫剧院“豫韵新声”巡演为例,开场《龙腾中原》中,旋转舞台呈现黄河奔腾、甲骨文幻化的场景,鼓乐与群舞交织,灯光随“龙纹”流转,瞬间点燃全场氛围;在“时代新声”篇章,《银杏树下》选段通过升降台实现“田间地头”与“村委会”的场景切换,演员在动态表演中展现乡村振兴的故事,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
表演形式的创新同样令人称道,它既有名家名段的“唱念做打”,加入群舞、武戏特技(如《三打祝家庄》的武术编排),更尝试跨界融合——部分场次采用交响乐伴奏,将豫剧的板式(如【二八板】【慢板】)与西方和声结合,既保留豫剧的“乡土味”,又增添恢弘气势,演员的“走台”设计独具匠心,不再是固定位置的表演,而是通过舞台旋转、演员移动,实现“人在戏中走,戏在台中转”,让每个角落的观众都能捕捉到表演细节。
互动体验是“汇龙转全场”吸引年轻观众的关键,演出中,观众席设置“互动区”,演员会走下舞台与观众对唱、握手,甚至邀请观众上台参与简单的身段表演;通过小程序实时投票选节目,让观众决定后续演出内容;尾声时,全场灯光亮起,演员与观众共同合唱经典唱段(如《谁说女子不如男》),舞台两侧喷出彩色烟雾,形成“龙凤呈祥”的视觉效果,这种“观演合一”的模式,让豫剧不再是“台上演、台下看”,而是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狂欢。
据演出数据显示,2023年“汇龙转全场”巡演中,18-35岁观众占比达45%,较传统演出提升20%;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阅读量超10亿次,年轻观众纷纷留言“原来豫剧这么酷”“被‘转全场’的舞台震撼到”,正如豫剧表演艺术家小香玉所言:“‘汇龙转全场’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让豫剧像黄河水一样,既有源头活水,又能奔涌向前,让更多人看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FAQs
问:“汇龙转全场”演出对演员的表演能力有哪些特殊要求?
答:相较于传统演出,“汇龙转全场”对演员的综合素养要求更高,需具备扎实的“唱念做打”基本功,能在旋转、升降的动态舞台上保持表演稳定,避免因舞台移动影响气息与身段;要有较强的即兴互动能力,能灵活应对观众反应,如即兴对唱、调整表演节奏;还需熟悉不同流派的特点(如常派的刚健、陈派的细腻、崔派的活泼),确保“汇经典”时形神兼备,河南豫剧院为此专门开设“动态舞台表演训练班”,通过模拟旋转舞台、灯光变化等场景,提升演员的舞台适应能力与临场应变能力。
问:没有接触过豫剧的观众,如何更好地欣赏“汇龙转全场”演出?
答:完全无需担心!“汇龙转全场”在设计时已充分考虑普及性:一是主题鲜明,每个篇章(家国、忠孝、时代)都有清晰的情感主线,观众可通过视觉(场景、服装)、音乐(唱腔、配乐)快速理解剧情,无需提前熟悉剧情;二是互动性强,演员的走位、观众的合唱等环节能自然拉近距离,让观众在参与中感受豫剧魅力;三是演出前15分钟会播放“豫剧小知识”短片,介绍豫剧的唱腔流派(豫东调、豫西调)、代表剧目及舞台术语,帮助观众“入门”,建议观众提前关注剧场公众号,了解剧情梗概,带着轻松心态即可沉浸其中——毕竟,“汇龙转全场”的魅力,正在于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