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群英会》是三国戏中的经典剧目,以赤壁之战为背景,展现了东吴、刘备联军与曹操大军对峙时的智谋交锋与人物纠葛,剧中周瑜作为东吴大都督,是核心人物之一,其形象塑造既体现了儒将的英姿飒爽与智谋过人,又刻画了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性格弱点,成为京剧舞台上极具魅力的经典角色。
周瑜在《群英会》中的身份是东吴水军大都督,肩负着联合刘备、抵御曹操的重任,此时的曹操率八十万大军南下,气势汹汹,东吴内部主战、主和两派争论不休,周瑜以“既生瑜,何生亮”的复杂心态,在联刘抗曹的大局下,与诸葛亮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智谋较量,他的性格核心在于“雄才”与“妒贤”的矛盾:他深谙兵法,善于审时度势,通过“群英会”“蒋干盗书”“苦肉计”等连环计策,一步步瓦解曹军势力;他对诸葛亮的才华既忌惮又无奈,多次设计除之,却反被诸葛亮识破计谋,最终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局,为后续“三气周瑜”埋下伏笔。
在剧情推进中,周瑜的“智”与“妒”通过多个经典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群英会”一场,周瑜以联欢为名,实为试探诸葛亮与刘备的实力,他先是借“破曹需用火攻”为由,诱使诸葛亮提出“借箭”之计,心中暗喜“此计若成,必杀孔明”,却不知诸葛亮早已识破其用心,草船借箭成功,让周瑜第一次感受到诸葛亮的智谋高深,紧接着“蒋干盗书”情节,周瑜明知蒋干是曹操的说客,却将计就计,与黄盖、阚泽配合,伪造蔡瑁、张允的“降书”,让曹操误杀两位熟悉水战的将领,此计充分展现了周瑜的缜密与果决,但也暴露了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冷酷——为使苦肉计更逼真,他竟当众责打老将黄盖,甚至不惜让黄盖承受皮肉之苦,可见其“大局为重”背后的刚愎自用。
周瑜与诸葛亮的对手戏是《群英会》的精华所在,两人表面上称兄道弟,实则暗流涌动,周瑜曾以“孙刘联姻”为由,试探诸葛亮的态度,却被诸葛亮以“只需一纸婚约,可保江东无恙”轻松化解;他设下“攻心计”,在宴席上暗示“曹操势大,不如早降”,实则激将诸葛亮表态,反被诸葛亮以“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驳得哑口无言,最经典的莫过于“对酒当歌”时,周瑜与诸葛亮共议破曹之策,两人先后提出“火攻”,却都故意隐瞒“东南风”的关键,当诸葛亮“借”得东风后,周瑜大惊失色,派将追杀,却让诸葛亮从容逃脱,此时的周瑜既愤怒又无奈,一句“孔明啊孔明,你这般智谋,叫瑜如何容得!”将他的嫉妒与不甘推向高潮。
从京剧表演艺术来看,周瑜的角色行当属于“小生”,且以“翎子生”为主,突出其年轻儒将的身份特点,演员通过“翎子功”展现人物情绪:当周瑜计谋得逞时,翎子轻盈抖动,显露出得意之色;当诸葛亮识破计谋时,翎子急促颤动,表现内心的焦躁与愤怒;而当他意识到无法除掉诸葛亮时,翎子则无力垂落,暗示着英雄末路的悲凉,唱腔上,周瑜以“西皮”为主,唱腔高亢激越,如“周郎妙计安天下”一段,既展现了其统帅的威严,又暗藏锋芒;念白则抑扬顿挫,尤其是面对诸葛亮时的“皮里阳秋”,字字句句暗藏机锋,将“外示亲厚、内怀杀机”的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扮相上,周瑜头戴紫金冠,身披鳞甲,手持宝剑,英姿勃发,与曹操的白脸奸诈、诸葛亮的羽扇纶巾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其“美周郎”的俊朗形象。
周瑜的悲剧性在于其“才高量窄”的性格缺陷,他既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军事才能,又有“既生瑜,何生亮”的狭隘心胸,这种矛盾让他在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中,始终笼罩在诸葛亮的阴影之下,京剧通过这一形象,不仅展现了三国时期英雄辈出的时代风貌,更深刻揭示了“性格决定命运”的哲理——周瑜的失败,并非败给诸葛亮,而是败给了自己的嫉妒与不甘。
情节 | 周瑜的表现手段 | 人物心理动机 |
---|---|---|
群英会试探 | 以联欢为名,诱使诸葛亮献策 | 试探刘备实力,寻找除孔明之机 |
蒋干盗书 | 伪造降书,借曹操之手杀蔡瑁、张允 | 瓦解曹军水战力量,巩固东吴优势 |
苦肉计 | 当众责打黄盖,阚泽诈降 | 制造假象,骗取曹操信任,为火攻铺路 |
对酒当歌论计 | 与诸葛亮共议火攻,隐瞒东风需求 | 试探孔明是否识破计谋,寻找破绽 |
追杀诸葛亮 | 派将埋伏,却让孔明借东风逃脱 | 除心腹大患,不甘落于下风 |
FAQs
问:周瑜在《群英会》中为何要设计“苦肉计”?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答:“苦肉计”是周瑜为实施“火攻”曹军的关键一环,曹操多疑,若东吴降将主动献火攻之策,曹操必生怀疑;而老将黄盖与周瑜素有旧怨,当众责打黄盖并使其“诈降”,能消除曹操的戒心,为火攻创造条件,这一计策体现了周瑜的“智”——善于利用矛盾、制造假象,也暴露了他的“狠”——为达目的不惜牺牲部下,甚至让老将黄盖承受皮肉之苦,展现了其“大局为重”背后的刚愎与冷酷。
问:京剧中小生如何通过“翎子功”表现周瑜的情绪变化?
答:翎子是翎子生的重要道具,通过翎子的抖动、颤动、甩动等动作,可外化人物内心情绪,周瑜的翎子功运用极具代表性:当计谋顺利推进时,翎子轻盈“抖花”,显露出得意与自信;当诸葛亮识破计谋时,翎子急促“颤动”,表现内心的焦躁与愤怒;当意识到无法除掉诸葛亮时,翎子无力“垂落”,暗示着英雄末路的悲凉;而与曹操对峙时,翎子则稳健“挑起”,彰显大都督的威严与霸气,通过翎子功的细腻表演,周瑜复杂的内心世界得以直观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