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中华戏曲数据库收录了哪些珍贵戏曲剧目与地方戏种及历史文献?

中华戏曲数据库是依托现代数字技术,系统整合中华戏曲资源,集保护、传承、研究、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数字化平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戏曲凝聚着千年的审美智慧与民族精神,而数据库的建设则通过数字化手段破解了传统戏曲“传承难、传播窄、研究散”的困境,让古老艺术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戏曲艺术历经千年发展,形成昆曲、京剧、越剧等360余个地方剧种,留存大量经典剧目、表演技艺和文献史料,随着时代变迁,部分剧种面临传承断代、文献散佚的风险,中华戏曲数据库自21世纪初启动建设,由国家文旅部牵头,联合中国艺术研究院、各地院团及高校,历时十余年完成基础资源库搭建,目前已收录超过10万条数据,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戏曲数字资源平台。 涵盖“剧种-剧目-人物-文献-音视频”五大核心板块,形成立体化资源网络,以剧种为例,既包含昆曲、京剧等国家级非遗,也包括傩戏、傣剧等少数民族剧种;剧目部分从《牡丹亭》《贵妃醉酒》等传统经典,到《骆驼祥子》《党的女儿》等现代新编;人物库收录梅兰芳、程砚秋等大师的生平、艺术特色及代表作品;文献库整理古代曲论、戏班史料等珍稀文献;音视频库则保存高清演出录像、唱腔音频及身段教学资源,以下是主要剧种及代表剧目示例:

中华戏曲数据库

剧种 代表剧目 流行地区
昆曲 《牡丹亭》 江苏、浙江
京剧 《霸王别姬》 全国
越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 浙江、上海
豫剧 《花木兰》 河南、河北
黄梅戏 《天仙配》 安徽、江西
粤剧 《帝女花》 广东、港澳
川剧 《白蛇传》 四川、重庆
秦腔 《三滴血》 陕西、甘肃

平台采用“数字采集+AI分析+云端传播”技术体系,通过4K超高清录制、三维动作捕捉等技术还原戏曲舞台细节;利用AI语音识别实现唱腔字幕同步,智能推荐功能根据用户浏览偏好推送相关剧目;VR虚拟剧场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坐前排”观演感受;开放API接口支持学者进行跨剧种比较研究,推动戏曲学术创新,数据库的建成不仅为戏曲研究者提供系统史料,更通过“戏曲进校园”“云端戏台”等公益项目,让青少年便捷接触传统艺术,平台将加强AI互动教学、多语种翻译等功能,推动戏曲文化“走出去”,成为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FAQs

中华戏曲数据库

  1. 中华戏曲数据库是否包含所有地方剧种?目前收录情况如何?
    数据库已收录全国360余个剧种,覆盖31个省区市,其中包含京剧、昆曲等19个国家级非遗剧种,以及豫剧、越剧等50余个省级非遗剧种,对濒危剧种优先采集,如福建莆仙戏、山西上党梆子等,部分小剧种因传承人稀少仍在持续补充中。

  2. 普通人如何访问和使用中华戏曲数据库?是否需要付费?
    公众可通过“中华戏曲数据库”官方网站、“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及微信小程序免费访问,提供“剧目点播”“名家赏析”“戏词查询”等基础功能,注册用户还可使用“收藏夹”“学习笔记”等个性化服务,部分专业研究功能需通过机构账号申请开放。

    中华戏曲数据库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