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朱痕记京剧剧情简介

《朱痕记》是京剧传统剧目中极具代表性的“苦情戏”与“团圆戏”结合之作,又名《牧羊卷》,以老旦、青衣为主要行当,讲述唐代宗时期朱春登一家因奸人陷害导致的夫妻离散、历经磨难最终团圆的故事,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节义与善恶有报的主题。

朱痕记京剧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唐代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民生凋敝,主人公朱春登出身贫寒,与母亲、妻子赵锦棠相依为命,朱春登为人忠厚孝顺,才华横溢,在乡邻中颇有声望,其姑母宋氏携女赵氏登门,见朱家贫困,便提出将儿子过继给朱家,实则觊觎朱家祖传的薄产,朱春登与母亲念及亲情,虽知姑母心术不正,仍应允此事,不料宋氏得寸进尺,多次挑唆朱母与赵锦棠的关系,妄图拆散这个贫寒却和睦的家庭。

时值朝廷开科取士,朱春决定赴京赶考,临行前,他将母亲与妻子托付给姑母宋氏照看,并赠予妻子赵锦棠半幅婚书作为信物,婚书上盖有官府印鉴,断裂处有特殊“朱痕”,二人约定待他功成名就后,凭此信物相认,赵锦棠深明大义,含泪送别丈夫,嘱咐他早日归来。

朱春登离家后,宋氏便露出真面目,她对朱母冷嘲热讽,挑剔赵锦棠的过错,甚至故意克扣朱母的饮食用药,导致朱母病重,宋氏又伪造书信,谎称朱春登已在京中另娶高门,抛弃妻母,朱母病中受此刺激,一病不起,赵锦棠日夜侍奉婆婆,尽心尽力,却仍遭宋氏母女刁难,宋氏见赵锦棠不从,便设计将赵锦棠赶出家门,谎称让其回娘家暂避,实则将其流放至荒郊野外的牧羊坡,让她自生自灭,朱母在绝望中去世,宋氏侵吞了朱家全部家产,还对朱春登谎称其母病逝、赵锦棠改嫁,彻底断了朱春登的归家念头。

朱春登在京城得中武状元,因战功卓著被朝廷派往西凉镇守,一去便是十年,期间他多次托人回家探亲,却始终杳无音信,心中始终牵挂母亲与妻子,而赵锦棠被赶出家门后,在牧羊坡孤苦伶仃,以牧羊为生,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却始终坚守对丈夫的忠贞,坚信朱春登会归来,她牧羊时随身携带那半幅婚书,时常抚摸“朱痕”以慰藉相思,牧羊的羊群也成了她唯一的陪伴。

朱痕记京剧剧情简介

十年后,朱春登因平定西凉叛乱有功,被封为侯爵,获准告假还乡,他衣锦还乡,一心想与母亲、妻子团聚,回到家乡后,只见姑母家业兴旺,却不见母亲与妻子的踪影,宋氏谎称朱母早已病逝,赵锦棠因他多年不归,已改嫁他人,朱春登悲痛欲绝,在母亲“坟前”祭拜时,发现墓碑简陋,墓草丛生,心生疑窦,他在整理母亲遗物时,意外发现了自己当年留下的半幅婚书,上面“朱痕”清晰可见,这才意识到姑母所言不实。

赵锦棠仍在牧羊坡苦熬,听闻朱家新侯爷还乡,便前往府外观望,朱春登见一衣衫褴褛的女子在府外徘徊,形似妻子,却因岁月沧桑不敢相认,赵锦棠见朱春登赠予路人的银两,便上前诉说自己的遭遇,提及朱痕信物,朱春登拿出半幅婚书,与赵锦棠所持半幅相合,断裂处“朱痕”完美重合,夫妻二人终于相认,真相大白后,朱春登悲愤交加,将宋氏母女押送官府,官府查明其罪行,依法惩处,朱春登为母亲重新举行葬礼,与赵锦棠夫妻团圆,并上表朝廷为母亲请旌表,彰显孝义,一家人的生活终于苦尽甘来。

主要人物表

姓名 行当 性格特点 在剧情中的作用
朱春登 老生 忠厚孝顺,忠君爱国,重情重义 故事核心人物,推动情节发展
赵锦棠 青衣/老旦 坚贞不屈,勤劳善良,深明大义 女主角,体现传统女性美德
朱母 老旦 慈祥软弱,重亲情 引发家庭矛盾,推动朱春登离家
宋氏 彩旦 贪婪刻薄,心术不正 反面角色,制造戏剧冲突
赵氏 老旦 愚蠢虚荣,助纣为虐 宋氏帮凶,加剧家庭悲剧

《朱痕记》通过朱春登一家的遭遇,展现了乱世中普通家庭的苦难与坚守,塑造了赵锦棠这一经典的贤妻形象,其“牧羊”情节成为京剧舞台上的经典片段,剧中“朱痕”作为贯穿始终的信物,不仅是夫妻情感的象征,更是真相与团圆的钥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信义”与“因果报应”的价值观,全剧情节跌宕起伏,从悲到喜,从离散到团圆,既满足了观众对正义的期待,也传递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伦理观念,因而成为久演不衰的传统剧目。

相关问答FAQs

问:《朱痕记》中赵锦棠“牧羊”一情节为何能成为经典?
答:“牧羊”情节之所以成为经典,首先在于其强烈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赵锦棠在牧羊坡的十年,经历了从富家媳妇到孤苦牧羊女的巨大身份落差,环境恶劣、生活困苦,但她始终坚守对丈夫的忠贞和对婆婆的孝道,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极具感染力,京剧表演中,“牧羊”唱段融合了青衣与老旦的唱腔特点,如《朱痕记》中赵锦棠的“牧羊山”唱段,旋律凄婉动人,唱词质朴真挚,既抒发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也展现了她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青衣行当的代表性唱段,牧羊场景的舞台呈现(如手持羊鞭、身披蓑衣等)极具画面感,演员通过身段、表情的细腻演绎,将人物的悲苦与坚毅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产生强烈共鸣,因而成为经典。

朱痕记京剧剧情简介

问:《朱痕记》的结局为何采用“大团圆”模式?这种结局有何意义?
答:《朱痕记》采用“大团圆”结局,是中国传统戏曲“善恶有报、正义必胜”价值观的体现,剧中宋氏母女因贪婪刻薄最终受到法律制裁,朱春登因忠孝节义获得功名与家庭团圆,赵锦棠因坚守贞洁苦尽甘来,这种结局满足了观众对“善有善报”的心理期待,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伦理观念,从艺术效果看,“大团圆”结局与剧中前半段的“苦情”形成强烈对比,从悲到喜的情节转折既缓解了观众的压抑情绪,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张力,这种结局也符合传统戏曲“劝善惩恶”的社会功能,通过表彰忠孝节义、批判奸邪贪婪,达到教化观众的目的,体现了京剧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社会价值。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