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中国戏曲学院郭磊的戏曲传承有何创新?

在中国戏曲教育的版图中,中国戏曲学院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而郭磊作为这所学院的重要引领者,以其深厚的学术积淀、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执着的戏曲情怀,为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中国戏曲学院的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郭磊不仅在戏曲表演与教育领域深耕多年,更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戏曲与时代的重要桥梁。

中国戏曲学院 郭磊

学术根基与教育初心

郭磊的学术之路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戏曲的沃土,他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后留校任教,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专攻戏曲表演与教育方向,多年的舞台实践与理论研究,让他深刻理解戏曲艺术的精髓——不仅是“唱念做打”的技艺,更是文化精神与审美情感的载体,在他看来,戏曲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更要塑造其文化品格,这种理念贯穿于他的教学与管理实践中,成为中国戏曲学院新时代发展的指导思想。

作为中国戏曲学院的主要领导者,郭磊始终坚守“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他常说:“戏曲是活的艺术,必须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这一理念推动学院在传统戏曲教学与现代教育体系之间找到平衡点,既保留了京剧、昆曲、地方戏等传统剧种的精髓,又积极探索戏曲与当代艺术、科技融合的新路径。

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的推动者

郭磊上任以来,以“双一流”建设为目标,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他主持制定了《中国戏曲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了“以戏曲艺术为核心,以戏剧影视、艺术学理论为两翼,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这一战略打破了传统戏曲教育的单一模式,构建了“表演、导演、编剧、音乐、舞台美术、理论研究”等多学科协同发展的体系,为戏曲艺术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郭磊推动“传统师徒制”与现代院校教育相结合,保留“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聘请京剧名家、地方戏老艺人担任导师,确保传统技艺的精准传递;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利用VR、AR等技术模拟舞台场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开设的“戏曲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让学生通过数字化手段体验不同剧种的表演风格,极大丰富了教学手段。

他还注重课程体系的创新,增设了“戏曲跨文化传播”“戏曲与新媒体艺术”“传统戏曲现代表达”等前沿课程,鼓励学生从当代视角审视传统戏曲,探索其现代表达方式,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推动了戏曲艺术与现代社会的接轨。

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的践行者

作为戏曲研究学者,郭磊在学术领域成果丰硕,他长期致力于戏曲表演理论、戏曲教育史研究,出版《戏曲表演美学研究》《中国戏曲教育发展史》等专著,发表《传统戏曲的当代传承路径探索》《戏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戏曲剧种文献整理与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戏曲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等多项国家级课题。

中国戏曲学院 郭磊

他的研究始终聚焦戏曲传承的现实问题,针对传统戏曲观众老龄化、年轻群体认知度低的问题,他提出“戏曲进校园”“戏曲进社区”等普及工程,推动学院与中小学、社区合作,开展戏曲体验课程、工作坊等活动,让更多年轻人接触戏曲、爱上戏曲,他主导建立了“中国戏曲非遗保护中心”,对濒危剧种进行抢救性记录与研究,已整理京剧、昆曲、秦腔等20余个剧种的文献资料,录制老艺人表演影像1000余小时,为戏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郭磊主要学术成果与荣誉概览:

类别 成果/荣誉
学术著作 《戏曲表演美学研究》《中国戏曲教育发展史》《传统戏曲现代表达探索》等专著5部
学术论文 在《文艺研究》《戏曲艺术》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多篇被CSSCI收录
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3项
获奖情况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等

人才培养与艺术创新的引路人

郭磊始终将人才培养视为学院的核心使命,他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天赋与兴趣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在传统基础上形成个人风格,在他的推动下,学院建立了“拔尖创新人才”“非遗传承人才”等培养计划,为优秀学生提供导师指导、国际交流、舞台实践等全方位支持。

近年来,学院培养的学生在国内外舞台上崭露头角,多名学生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等重要奖项,京剧表演专业学生王珮瑜,在学院“名师工作室”培养下,以创新的演绎方式推广传统京剧,成为年轻一代京剧的代表人物;昆曲专业学生魏春荣,在学院“非遗传承计划”支持下,继承传统昆曲剧目,同时参与昆曲现代戏创作,推动了昆曲艺术的创新发展。

郭磊鼓励学生参与艺术创作与实践,他主导创办了“中国戏曲学院青年剧团”,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外艺术节、戏剧节,在真实舞台中锻炼能力,剧团近年来创作了《长征》《青春版牡丹亭》《新龙门客栈》等剧目,既保留了传统戏曲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受到观众广泛好评。

国际视野与戏曲传播的拓展者

郭磊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致力于推动中国戏曲走向世界,他认为,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应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他的推动下,中国戏曲学院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艺术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互访、联合创作、学术研讨等活动。

中国戏曲学院 郭磊

学院每年举办“国际戏曲节”,邀请国外戏剧团体、学者参与,展示中国戏曲的魅力,郭磊推动戏曲翻译工作,组织专家将经典戏曲剧目翻译成多国语言,出版《京剧经典剧目选译》《昆曲英译教程》等书籍,为戏曲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文本支持,他还带领学生赴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进行巡演,在林肯中心、大英博物馆等世界知名舞台展示京剧、昆曲等传统艺术,让国际观众感受中国戏曲的独特韵味。

在国际合作中,郭磊注重“双向交流”,既推动中国戏曲走出去,也积极吸收国外戏剧艺术的精华,学院与英国皇家戏剧学院合作开展“戏曲与西方戏剧表演比较研究”项目,探索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可能性;与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合作开设“戏曲表演工作坊”,让西方学生体验中国戏曲的表演技巧,促进了中外戏剧艺术的互鉴与融合。

郭磊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执着的戏曲情怀,引领中国戏曲学院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发展,他不仅培养了一大批戏曲艺术人才,更推动了戏曲艺术的活态传承与现代表达,让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戏曲学院正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艺术院校目标稳步迈进,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贡献着重要力量。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郭磊在戏曲教育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解答:郭磊认为,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并非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传统传承方面,他强调“守正”,通过“口传心授”“名师带徒”等方式,确保京剧、昆曲等传统剧种的表演技艺、剧目精髓得以准确传递;在创新发展方面,他主张“创新”,鼓励学生从当代审美出发,探索戏曲与新媒体、现代科技、现代表达方式的融合,学院开设的“戏曲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既保留传统表演的核心,又通过数字化技术拓展教学边界;创作的《新龙门客栈》等剧目,在传统戏曲基础上融入现代叙事元素,吸引年轻观众,他提出“传统为根,创新为魂”,让戏曲艺术在坚守文化本根的同时,与时俱进、生生不息。

问题2:中国戏曲学院在郭磊的领导下,近年来在学科建设方面有哪些突破?
解答:郭磊上任以来,中国戏曲学院在学科建设上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构建了“戏曲艺术为核心,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新增戏剧影视文学、舞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本科专业,形成“表演、导演、编剧、音乐、舞台美术、理论研究、数字艺术”等多学科布局;二是推动“双一流”建设,戏曲与影视学入选北京市高精尖学科,京剧表演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三是深化交叉学科融合,建立“戏曲+科技”“戏曲+文旅”等新兴研究方向,与清华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合作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复合型戏曲人才,学院还建立了“中国戏曲非遗保护中心”“戏曲数字媒体实验室”等平台,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