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马派传人吕伟,如何让马派艺术在他手中焕发新生?

吕伟,当代豫剧舞台上极具影响力的马派艺术传人,她以对豫剧马派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演绎,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代的重要桥梁,作为豫剧“帅旦”行当的代表人物之一,她不仅完整继承了马派创始人马金凤先生高亢激越、大气磅礴的艺术精髓,更在传承中融入个人理解与时代审美,让百年豫剧焕发新生。

豫剧马派传人吕伟

艺术之路:从启蒙到马派传人的淬炼

吕伟的艺术成长始于戏曲氛围浓厚的河南洛阳,这座被誉为“豫剧故乡”的城市,为她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自幼受家庭熏陶,她对戏曲表现出超乎常人的热爱,7岁便考入洛阳市戏曲学校,系统学习豫剧表演,在校期间,她主攻旦角,尤其以刀马旦、闺门旦见长,唱腔训练中注重基本功的打磨,每天清晨的吊嗓子、身段练习成为她的日常,这段启蒙经历,为她日后驾驭马派艺术中“文武兼备”的角色奠定了坚实基础。

16岁那年,吕伟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南省豫剧一团,她遇到了艺术生涯的贵人——马派艺术第三代传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虎美玲,在虎美玲的悉心指导下,她开始深入接触马派经典剧目,从《花木兰》中替父从军的豪迈,到《穆桂英挂帅》中挂帅出征的威严,马派艺术“大腔大口、酣畅淋漓”的特点深深吸引了她,为了精准把握马派的“帅旦”神韵,她反复观看马金凤先生的演出录像,揣摩其“吐字如喷珠,发声如裂帛”的唱腔技巧,以及“稳、准、狠”的表演节奏,数年间,她通过“摹—学—悟”三部曲,逐渐褪去青涩,将马派的“帅、脆、美”内化为自己的表演特质。

2000年,吕伟凭借《穆桂英挂帅》“捧印”一折的精彩演绎,获得河南省青年演员戏曲大赛一等奖,正式被业界认可为马派艺术的优秀传人,此后,她先后拜师马金凤先生亲传弟子,更得到马金凤先生的亲自指点,在《花木兰》《对花枪》《五世请缨》等马派核心剧目上,实现了从“形似”到“神似”的跨越。

艺术特色:马派精髓与个人风格的融合

作为马派传人,吕伟的艺术始终以“继承传统”为根基,马派艺术的核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在她身上得到了极致体现,她的唱腔兼具马派的“刚健”与个人的“细腻”,高音区如裂帛穿云,低音区如珠落玉盘,尤其在长拖腔的处理上,既有马派特有的“丹田气”支撑,又通过细腻的气息变化,赋予唱腔层次感与情感张力,以《花木兰》中“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经典唱段为例,她既保留了马金凤先生标志性的“炸音”与“滑音”,让唱腔充满力量,又在“谁说女子享清闲”的转折处,融入女性特有的柔韧与坚韧,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豫剧马派传人吕伟

在表演上,吕伟深谙马派“文武不挡”的要义,既能通过精准的台步、水袖功展现闺阁女子的温婉,又能凭借扎实的武打功底诠释将帅的英姿,在《五世请缨》中,她饰演的佘太君虽年逾古稀,却能通过稳健的“圆场功”和凌厉的“靠旗功”,将老当益壮的豪迈与保家卫国的决绝刻画得入木三分,她注重对人物内心的挖掘,在传统程式化表演中融入现代审美,通过眼神、微表情等细节,让历史人物更具“人情味”,例如在《对花枪》中,她通过略带颤抖的手指和含泪的双眸,展现姜桂枝与罗艺重逢时的复杂情感,打破了传统戏曲“重形轻情”的局限,引发观众共鸣。

为更直观展现吕伟的艺术特色,以下为其代表剧目及表演亮点:

剧目名称 饰演角色 唱腔特色 表演亮点 经典唱段片段
《花木兰》 花木兰 高亢明亮,刚柔并济 文戏中融入闺门旦的柔美,武戏中展现刀马旦的矫健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将军的女儿不一般”
《穆桂英挂帅》 穆桂英 醇厚饱满,气势磅礴 “捧印”一折中靠旗功的稳、准、狠,“出征”时眼神的锐利与决绝 “帅字旗飘如云”“捧印”
《五世请缨》 佘太君 苍劲有力,情感深沉 老旦行当的唱念做打,尤其“哭坟”一戏的悲愤与坚毅 “少年十二娘”“巡营”
《对花枪》 姜桂枝 婉转细腻,情真意切 文戏中通过水袖、台步展现老年女性的柔情与风骨 “劝夫君”“对花枪”

传承与创新:让豫剧艺术薪火相传

在深耕舞台的同时,吕伟始终将“传承马派艺术”视为己任,她深知,传统艺术的延续需要“传帮带”,为此,她积极参与豫剧人才的培养,先后收徒十余名,其中不乏在省级、国家级戏曲大赛中获奖的新生代演员,她的教学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徒弟的嗓音条件与性格特点,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同时强调“戏比天大,艺无止境”的职业操守,要求徒弟们在继承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

吕伟积极推动豫剧与现代传播方式的结合,她参与录制《名家名段赏析》系列节目,通过电视、网络平台普及马派艺术;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发布“豫剧小课堂”短视频,用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解戏曲知识;甚至尝试将豫剧元素融入现代音乐会,与交响乐团合作演绎《穆桂英挂帅》选段,让豫剧艺术跨越年龄与圈层的界限,这些探索不仅扩大了豫剧的受众群体,更让马派艺术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豫剧马派传人吕伟

作为河南省政协委员,吕伟还多次提交关于“戏曲进校园”“非遗保护”的提案,呼吁社会关注传统艺术的传承,她认为,豫剧不仅是河南的文化名片,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让更多人了解、喜爱,才能让这门艺术代代相传。

相关问答FAQs

Q1:吕伟在传承马派艺术时,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
A1:吕伟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在传承中坚守马派艺术的内核——如高亢的唱腔、稳健的表演、鲜明的行当特色,这些都是马派艺术的“根”;她根据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在细节处进行创新,在传统唱腔中适当融入现代音乐的和声编排,增强唱段的层次感;在人物塑造上,通过更细腻的情感表达,让历史人物更具现代共鸣;在传播方式上,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扩大豫剧的受众范围,她强调:“创新不是颠覆传统,而是让传统更好地与时代对话,让更多人感受到豫剧的魅力。”

Q2:与其他马派传人相比,吕伟的表演有哪些独特之处?
A2:吕伟的表演在继承马派“帅、脆、美”的基础上,更注重“情”的融入与“文武兼备”的平衡,相较于部分马派传人更侧重“武戏”的刚劲,她在《对花枪》《秦香莲》等文戏中,通过细腻的唱腔与表演,展现了女性角色的柔情与坚韧,使马派艺术的女性形象更加丰满,她的嗓音条件兼具“亮”与“厚”,高音区穿透力强,低音区醇厚饱满,尤其在处理长拖腔时,既能展现马派的酣畅淋漓,又能通过气息的细微变化,赋予唱腔情感层次,形成了“刚中带柔、柔中见刚”的个人风格。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