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演员毛松奇的艺术人生有何传奇?

毛松奇,1953年出生于河南开封,是当代豫剧界极具影响力的老生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豫剧院一团原团长,他以深厚的唐派艺术功底、饱满的舞台表现力和对豫剧现代戏的创新探索,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代豫剧艺术的重要桥梁,被业界誉为“唐派艺术的活化石”与“豫剧现代戏的开拓者之一”。

豫剧演员毛松奇简介

毛松奇自幼浸润于中原戏曲文化,10岁考入河南省戏曲学校,师从豫剧“唐派”创始人唐喜成先生,系统学习唐派老生唱腔与表演,唐派艺术以“刚健挺拔、激越高亢、韵律鲜明”著称,毛松奇天赋与勤奋兼具,嗓音条件得天独厚——音域宽广,中音浑厚如钟,高音清亮穿云,加之对唐派“擞音”“炸音”“滑音”等技巧的精准把握,逐渐形成“嗓音厚而不拙、腔调新而不俗、情感烈而不燥”的个人风格,在校期间,他主演《辕门斩子》《三哭殿》等传统折戏,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舞台掌控力,毕业后被破格分配至河南豫剧院一团,开启长达六十余年的舞台生涯。

从艺初期,毛松奇以传统戏夯实根基,先后在《秦香莲》中饰演陈世美(前半部)、《十五贯》中塑造况钟、《芦花记》中饰演闵觉等经典角色,尤其在《三哭殿》中饰演的唐太宗,通过“金殿斥子”“驸马求情”等核心场次,将帝王的威严、父亲的慈爱与政治家的权谋融为一体,唱腔中既有唐派的“刚劲”,又融入了“柔情的润腔”,成为剧院保留剧目中的“黄金搭档”,他不满足于传统戏的程式化表演,上世纪70年代起,主动投身豫剧现代戏创作,在艺术实践中探索传统戏曲与当代生活的融合路径。

1980年,大型豫剧现代戏《焦裕禄》创排,毛松奇毛遂自荐饰演主角焦裕禄,为塑造这位“县委书记的榜样”,他深入兰考采风,与焦裕禄同事、群众同吃同住,观察细节、体验生活,在舞台上,他突破唐派老生的“架子花”表演范式,用生活化的身段、口语化的念白,结合唐派唱腔的“爆发力”,将焦裕禄“带病治沙”“心系群众”的感人故事呈现得淋漓尽致,剧中“焦裕禄登高望兰考”的经典唱段,他以“胸腔共鸣”为基础,融入“哭腔”与“甩腔”,既保留豫剧的乡土气息,又赋予人物深沉的情感张力,该剧不仅成为全国现代戏创作的标杆,更让毛松奇的名字从河南走向全国,1985年凭借此剧斩获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豫剧界首位获此殊荣者之一)。

豫剧演员毛松奇简介

此后,毛松奇在现代戏领域持续深耕,先后主演《倒霉大叔的婚事》(饰演常有福)、《青山情》(饰演林业专家)、《村官李天成》(饰演李天成)等剧目,塑造了一系列扎根泥土、贴近百姓的舞台形象,他在《倒霉大叔的婚事》中,将喜剧元素与传统老生表演结合,用“抖髯”“甩袖”等技巧展现人物诙谐乐观的性格,唱腔则借鉴河南坠子的“平腔”韵味,让现代戏的“土味”与豫剧的“雅韵”相得益彰,该剧被拍摄成戏曲电影,全国发行量超百万盒,创下豫剧传播纪录。

作为剧院管理者与艺术传承人,毛松奇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理念,任河南豫剧院一团团长期间,他主导复排《朝阳沟》《花木兰》等传统经典,推动《清风亭上》《新龙门客栈》等新编历史剧创排,既守护了豫剧的“根”,也为传统艺术注入时代活力,他尤其重视青年演员培养,提出“教学与实践结合、唱腔与表演并重”的培养模式,亲自收徒传艺,弟子中有王惠(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李金枝(国家一级演员)等豫剧名家,其培养的青年演员近百人,遍布全国各大院团,成为豫剧传承的中坚力量,2015年,他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创办“毛松奇豫剧工作室”,开展进校园、下基层演出超千场,让豫剧艺术走进更多寻常百姓家。

从艺六十余载,毛松奇始终坚守舞台一线,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戏比天大,艺无止境”的艺术追求,他的表演,既有唐派艺术的“筋骨”,又有现代戏的“血肉”;他的传承,既有对传统的“敬畏”,又有对创新的“勇气”,成为豫剧艺术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豫剧演员毛松奇简介

代表剧目及角色成就表

剧目类型 作品名称 饰演角色 艺术成就与特色
传统戏 《三哭殿》 唐太宗 奠立唐派老生表演风格代表作,将帝王威严与父爱情感融合,唱腔“刚柔并济”
传统戏 《辕门斩子》 杨六郎 展现唐派“高亢激越”核心唱腔,成为豫剧教学经典教材
现代戏 《焦裕禄》 焦裕禄 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作品,开创现代戏“写实与写意结合”表演范式
现代戏 《倒霉大叔的婚事》 常有福 融合喜剧元素与传统技巧,创下单剧全国发行量纪录,成为豫剧现代戏“现象级”作品
新编历史剧 《清风亭上》 张元秀 以“生活化表演”塑造悲剧人物,推动新编历史剧“接地气”探索

相关问答FAQs

问:毛松奇在表演现代戏时,如何平衡传统戏曲程式与当代人物塑造的关系?
答:毛松奇认为“传统程式是手段,人物塑造是目的”,他在表演中,首先深入生活提炼人物核心特质,再从传统戏曲中寻找可借鉴的程式元素,并进行“创造性转化”,例如在《焦裕禄》中,焦裕禄“查风口”的动作,借鉴了传统武生“趟马”的步伐,但简化了程式化动作,强化了“拄拐登山”“弯腰观察”等生活细节;唱腔上保留唐派的“爆发力”,但在拖腔中加入“气声”与“颤音”,模拟人物病痛中的喘息,让传统唱腔服务于人物情感表达,既保留了豫剧的“剧种基因”,又让现代人物“可信、可亲、可敬”。

问: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毛松奇对豫剧艺术的传承有哪些创新举措?
答:毛松奇的传承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结合”:一是“传统与现代结合”,他不仅教授唐派经典唱腔,还鼓励青年演员学习现代戏表演,要求“既能演《三哭殿》,也能演《焦裕禄》”,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教学与实践结合”,他带领工作室青年演员深入农村、社区,通过“小剧场演出”“直播互动”等形式,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豫剧魅力,在实践中提升演员的舞台适应力;三是“艺术与科技结合”,他推动豫剧数字化保存,参与录制《毛松奇唐派唱腔集》光盘,利用短视频平台开设“豫剧小课堂”,讲解唐派唱腔技巧,让豫剧艺术借助新媒体打破时空限制,触达年轻受众。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