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一代豫剧宗师马金凤不幸离世,她的艺术遗产将如何被后人永久传承?

2023年9月3日,豫剧界传来噩耗,被誉为“豫剧皇后”“洛阳牡丹”的豫剧大师马金凤先生在洛阳逝世,享年101岁,她的离去,让无数戏迷和戏曲界人士扼腕叹息,这位用一生守护豫剧舞台的艺术巨匠,留下了无数经典作品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国戏曲史上不可磨灭的丰碑。

豫剧马金凤逝去 039

马金凤先生1922年出生于山东曹县一个贫困家庭,自幼家境贫寒,6岁时因家乡遭灾,随父亲逃难到河南开封,8岁拜豫剧演员孙建德为师,开始学戏,她主攻闺门旦、帅旦,后以大本嗓演唱,形成了独特的“豫东调”风格,她的嗓音高亢明亮,音域宽广,如黄钟大吕般震撼人心,表演上刚柔并济,既有巾帼英雄的豪迈气概,又有传统女性的细腻情感,被誉为“铁嗓铜喉”,在7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她扎根民间,不断打磨技艺,将豫剧艺术推向新的高度。

马金凤的代表剧目是豫剧史上的经典之作,穆桂英挂帅》《花木兰》《杨八姐游春》等更是家喻户晓,1958年,她主演的《穆桂英挂帅》被梅兰芳先生改编为京剧,梅兰芳亲自指导,马金凤则将豫剧的质朴与京剧的精致相结合,塑造了一位英姿飒爽、保家卫国的穆桂英形象,那句“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的唱段,至今仍被戏迷传唱,而在《花木兰》中,她通过“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等经典唱段,将花木兰的巾帼豪情与女儿家的柔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跨越时代的艺术符号,她的表演不仅征服了国内观众,还多次走出国门,让世界领略到中国戏曲的魅力,为豫剧的传播与推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豫剧“六大名旦”之一,马金凤先生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个人表演,更在于她对豫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她始终坚持“戏比天大,艺无止境”的信念,即使在晚年仍活跃在舞台上,收徒传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豫剧人才,她常说:“戏曲是角儿的艺术,更是人民的艺术。”她始终将观众放在心中,从民间汲取养分,又将艺术回馈给人民,这种“人民艺术家”的情怀,让她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她还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工作,推动豫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豫剧马金凤逝去 039

马金凤先生的一生,是追求艺术的一生,也是奉献的一生,她用舞台诠释了何为“德艺双馨”,用生命践行了何为“戏魂”,她的离去,是豫剧界的巨大损失,但她的艺术精神和作品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继续滋养着中国戏曲的发展,正如戏迷所说:“只要《穆桂英挂帅》的唱段还在响,马老师就永远活着。”

马金凤艺术生涯重要节点

时间 事件
1922年 出生于山东曹县,幼年因家境贫寒学戏
1930年 拜师孙建德,正式开始豫剧生涯
1950年代 主演《穆桂英挂帅》《花木兰》,艺术风格成熟
1958年 《穆桂英挂帅》被梅兰芳改编为京剧,推动豫剧与京剧交流
1980年代 任洛阳豫剧团团长,致力于豫剧传承与创新
2008年 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2023年9月3日 在洛阳逝世,享年101岁

相关问答FAQs

Q1:马金凤为何被称为“豫剧皇后”?
A1:马金凤被称为“豫剧皇后”,源于她在豫剧领域的卓越成就和深远影响,她以高亢嘹亮的“铁嗓铜喉”和刚柔并济的表演风格,塑造了穆桂英、花木兰等经典巾帼形象,成为豫剧“帅旦”行当的代表性人物,她的艺术作品跨越时代,深受观众喜爱,不仅推动了豫剧艺术的发展,更提升了豫剧在全国戏曲界的地位,因此被尊为“豫剧皇后”。

Q2:马金凤的艺术风格对后辈豫剧演员有哪些启示?
A2:马金凤的艺术风格对后辈演员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扎根民间”的创作态度,她始终从民间生活和传统艺术中汲取养分,使表演贴近观众、充满生命力;二是“守正创新”的艺术追求,在继承豫剧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形成独特风格,不墨守成规;三是“戏比天大”的职业精神,她一生坚守舞台,即使在晚年仍坚持演出、收徒传艺,体现了对戏曲艺术的无限忠诚与热爱,这些精神至今仍是后辈演员学习的楷模。

豫剧马金凤逝去 039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