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小放牛教学设计

京剧《小放牛》作为传统经典剧目,以其明快的唱腔、生动的情节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京剧启蒙教学的重要素材,本教学设计以“体验—模仿—创编”为主线,融合情境创设、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趣味中感受京剧艺术魅力,培养文化认同感。

京剧小放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小放牛》的剧情背景(民间小戏,牧童与村姑的对唱);掌握西皮流水板的唱腔特点(明快、活泼,节奏规整);学会基本身段动作(如牧童的“跨腿扬鞭”、村姑的“指转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赏、模仿、小组合作,能完整演唱选段“赵州桥来什么人修”,并配合简单道具(扇子、马鞭)进行表演。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京剧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传统艺术的趣味性,激发对京剧的热爱及文化传承意识。

教学重难点

  • 重点:唱腔的韵味把握(方言咬字、节奏感)与身段动作的协调性。
  • 难点:理解“四功五法”(唱念做打)在表演中的综合运用,尤其是“做”(表演)与“唱”的配合。

教学准备

  • 多媒体:京剧《小放牛》经典选段视频(梅兰芳、李世芳版本)、唱腔音频、赵州桥相关图片。
  • 道具:红绸扇(村姑)、马鞭(牧童)、头饰(简易牧童帽、村姑发饰)。
  • 分组:将学生分为“牧童组”“村姑组”“创编组”,每组配备任务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听故事,赏画面(5分钟)

播放赵州桥实景图片,讲述民间传说:“赵州桥是鲁班修的,玉石栏杆圣人留……”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过这个说法吗?今天我们要学的京剧《小放牛》,就讲了牧童和村姑围绕赵州桥展开的有趣对话。”随后播放《小放牛》选段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演员的服饰(牧童短打、村姑花衫)、动作(指桥、扬鞭)和唱腔特点,初步感受“生活化京剧”的趣味。

(二)新知探究:析唱腔,学身段(20分钟)

  1. 剧情与唱段解析

    • 简述剧情:牧童骑牛过桥,与村姑相遇,村姑考问赵州桥的由来,牧童以俏皮对答回应,充满乡土气息。
    • 聚焦唱段:“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推车压了一趟沟?什么人桥上骑驴走呀?”(西皮流水板,节奏明快,每句尾字押“ou”韵,方言咬字如“修”读“xiu”,“留”读“liu”)。
  2. 身段动作学习
    结合“四功五法”中的“做”,分角色学习动作:

    • 牧童动作
      • “跨腿扬鞭”:右脚向前跨一步,身体微前倾,右手握马鞭从右后向前上方扬起,目视前方(模仿骑牛姿态)。
      • “指桥问答”:左手食指指向赵州桥方向,头部随手指转动,表情俏皮。
    • 村姑动作
      • “指转步”:双手叉腰,右脚点地,身体随唱词节奏左右转动,配合“什么人”的疑问语气,头部微侧,眼神灵动。
      • “扇子花”:右手持红绸扇,以手腕为轴转动扇子,模拟“摇扇”动作,增添少女情态。

    表:《小放牛》身段动作要领
    | 角色 | 动作名称 | 动作要领 | 情感表达 |
    |------|----------|----------|----------|
    | 牧童 | 跨腿扬鞭 | 跨步稳,扬鞭有力,目视前方 | 俏皮、自信 |
    | 牧童 | 指桥问答 | 手指伸展,头部随动,表情自然 | 热情、好问 |
    | 村姑 | 指转步 | 脚步轻快,转动灵活,眼神灵动 | 害羞、好奇 |
    | 村姑 | 扇子花 | 腕部发力,扇面不折叠,节奏均匀 | 娇俏、灵动 |

  3. 唱腔模仿与咬字练习

    京剧小放牛教学设计

    • 播放音频,逐句教唱,重点纠正“修(xiu)”“留(liu)”“沟(gou)”的方言发音,强调“西皮流水板”的“板眼”(如“中眼”起唱,节奏为“咚哒 咚哒 咚哒 咚”)。
    • 用“打拍子”“分组对唱”等方式,强化节奏感:男生唱牧童词,女生唱村姑词,体会“一问一答”的互动趣味。

(三)实践创编:分组合作,小剧场表演(15分钟)

  1. 分组任务

    • 牧童组:练习唱段与“跨腿扬鞭”“指桥”动作,配合马鞭道具。
    • 村姑组:练习唱段与“指转步”“扇子花”,注意扇子与唱词的节奏配合。
    • 创编组:设计开场(如“骑牛上场”)与结尾(如“互相作别挥手”),增加对话衔接。
  2. 展示与互评
    各组上台表演,其他学生从“唱腔”“动作”“表情”三方面点评(如“牧童的扬鞭动作很到位,但唱‘压了一趟沟’时节奏可以再快一点”),教师归纳:“京剧表演讲究‘神形兼备’,不仅要唱准、做对,还要把角色的情绪演出来。”

(四)拓展延伸:对比欣赏,传承创新(5分钟)

播放河北梆子版《小放牛》片段,引导学生对比京剧与地方戏的唱腔差异(梆子腔高亢,京剧婉转);提问:“如果让你改编《小放牛》,会用现代元素吗?”鼓励学生思考传统艺术的现代表达,如加入流行音乐节奏、现代服饰等,激发创新意识。

板书设计

(简洁呈现核心内容,关键词:剧情—牧童村姑对答;唱腔—西皮流水板,方言韵味;身段—跨腿扬鞭、指转步;道具—马鞭、扇子)

教学反思

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对节奏感弱的学生,可单独练习“打拍子”;对动作不协调的学生,降低动作难度(如简化“扇子花”为“摇扇”),需加强“唱做结合”的指导,避免学生“顾了唱忘了做”或“顾了做忘了唱”。

京剧小放牛教学设计

相关问答FAQs

Q1:学生没有京剧基础,如何降低《小放牛》唱腔的学习难度?
A1:可采用“三步法”降低难度:① 先听唱,感受旋律,用“啦”模唱代替歌词,熟悉节奏;② 再拆分句子,每句拆为2-3小节,逐句教唱,重点强调方言咬字(如“修”“留”的发音),可借助拼音标注辅助;③ 最后结合动作,边唱边做,用肢体记忆强化唱腔记忆,避免单纯学唱的枯燥感。

Q2:如何将《小放牛》教学与其他学科融合,实现跨学科学习?
A2:可结合多学科设计活动:① 语文:分析唱词的语言特点(如“什么人”的反复使用,增强口语化趣味),仿写“XX桥来什么人修”的句子;② 美术:绘制《小放牛》角色脸谱或服饰图案,理解京剧“象征性色彩”(如牧童用绿色代表生机);③ 音乐:对比京剧西皮流水板与儿歌的节奏差异,用打击乐(鼓、镲)为唱段伴奏,体会“板式”变化;④ 历史:结合赵州桥的修建历史(隋代李春设计),探讨“传说与历史的关系”,增强文化理解。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