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中国戏曲学院青海校区何时正式启用?

中国戏曲学院作为国内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始终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近年来在深耕本土戏曲艺术的同时,积极拓展与地方文化的联动,其中与青海省的合作尤为引人注目,青海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拥有藏戏、青海平弦戏、花儿等丰富的戏曲资源,但受限于地域条件、专业人才匮乏等因素,部分传统戏曲面临传承困境,中国戏曲学院凭借其雄厚的师资力量、系统的教学体系和广泛的行业资源,与青海在人才培养、非遗保护、学术研究、艺术创作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为青海戏曲艺术的活态传承与创新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地方戏曲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国戏方案”。

中国戏曲学院青海

合作背景:资源互补与时代使命的交汇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戏曲艺术融合了汉、藏、回、土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藏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雪域艺术的瑰宝”;青海平弦戏以平弦、越弦等曲艺为基础,唱腔婉转、韵味独特;花儿作为山歌体戏曲,更是西北地区民间艺术的活化石,这些传统艺术在传承中面临诸多挑战:专业院团规模有限,基层戏曲人才断层,传统剧目创新不足,市场化传播能力薄弱。

中国戏曲学院自1950年建院以来,始终致力于戏曲人才的系统培养和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在戏曲理论研究、表演人才培养、传统剧目复排、现代戏创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学院下设京剧系、表演系、导演系、音乐系、戏剧文学系等10个教学单位,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优质资源,形成了“教学、实践、科研、创作”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在“文化强国”战略和“非遗保护”工程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中国戏曲学院与青海的合作应运而生,双方以“保护传承传统戏曲、培养本土专业人才、推动艺术创新发展”为目标,通过校地联动、资源共享,既为青海戏曲艺术注入了专业力量,也为学院教学实践提供了鲜活的“田野课堂”,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的双向奔赴。

多维联动赋能戏曲传承

中国戏曲学院与青海的合作并非单一领域的零散对接,而是构建了覆盖人才培养、非遗保护、学术研究、艺术创作等多维度、系统化的合作体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构建“在地+高校”双轨模式

针对青海戏曲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的痛点,中国戏曲学院与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戏曲人才培养定向班”,采取“3+1”培养模式(3年专业学习+1年实习实践),学院选派戏曲表演、导演、音乐设计等专业的骨干教师赴青海授课,同时邀请青海当地非遗传承人、院团演员担任兼职教师,将藏戏的“面具舞”“史诗唱腔”、平弦戏的“方言念白”等传统技艺融入课程体系,截至2023年,已培养戏曲表演、编剧、作曲等专业人才120余人,其中80%以上选择回到青海基层院团或中小学从事戏曲传承工作。

学院还面向青海戏曲院团骨干开展“短期研修计划”,每年组织30名基层演员、编剧到北京参加为期3个月的集中培训,课程涵盖传统剧目赏析、现代戏创作、舞台灯光设计等实用内容,帮助其提升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2022年,研修学员参与创排的藏戏现代戏《格萨尔王·赛马称王》入选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并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斩获金奖。

中国戏曲学院青海

(二)非遗保护:建立“活态传承+数字化保护”机制

为系统性保护青海戏曲非遗资源,中国戏曲学院与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建“青海戏曲非遗保护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团队对藏戏、平弦戏、花儿等进行全面普查,整理出传统剧目200余部、唱腔曲调300余段、口述史料50余万字,并建立“青海戏曲数字资源库”,通过3D建模、VR技术等手段,对传统面具、服饰、舞台道具进行数字化存档,实现非遗资源的永久保存和便捷共享。

在活态传承方面,学院推动“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活动,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阿旺洛桑(藏戏)、省级非遗传承人刘钧(平弦戏)等走进青海中小学,开设戏曲兴趣班,编写适合青少年的戏曲教材《青海戏曲启蒙读本》,累计覆盖学生5000余人,双方合作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在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藏戏发源地)、西宁市(平弦戏流布地)设立5个传承点,通过“师带徒”方式培养年轻传承人,目前已有30余名青年学员掌握藏戏“八大藏戏”全本演出。

(三)学术研究:搭建“理论研究+实践创新”平台

中国戏曲学院充分发挥学术优势,与青海高校联合开展戏曲理论研究,设立“青藏高原戏曲文化研究”专项课题,支持学者研究藏戏与藏传佛教文化的关系、平弦戏的流变轨迹、花儿戏曲的当代传播等课题,已出版《青海戏曲史论》《藏戏艺术形态研究》等专著5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为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学院每年举办“青海戏曲发展论坛”,邀请戏曲界专家、院团负责人、非遗传承人共同探讨青海戏曲的创新路径,2023年论坛上,专家提出“戏曲+旅游”“戏曲+科技”的融合发展思路,推动青海将藏戏表演纳入热贡艺术文化旅游节、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等活动,打造“沉浸式戏曲体验”项目,让传统戏曲在文旅融合中焕发新生。

(四)艺术创作:推动“传统剧目+现代题材”创新

在剧目创作方面,中国戏曲学院与青海艺术剧团合作,既复排经典传统剧目,也创排反映时代精神的新编剧目,传统剧目方面,学院导演系师生参与复排藏戏《智美更登》《诺桑王子》,对唱腔、念白、舞台调度进行专业化打磨,使古老剧目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新编剧目方面,聚焦青海脱贫攻坚、生态保护、民族团结等主题,创排了花儿剧《花儿滩上的笑声》、平弦戏《湟水河畔》,花儿滩上的笑声》以乡村振兴为背景,用花儿唱腔讲述青海农民的致富故事,2023年在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中引起热烈反响。

学院还推动“戏曲+新媒体”传播,帮助青海戏曲院团开设抖音、B站账号,制作藏戏片段短视频、平弦戏教学微课,累计播放量超5000万次,让青海戏曲通过互联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中国戏曲学院青海

合作成效:文化传承与人才振兴的双赢

经过多年深耕,中国戏曲学院与青海的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青海戏曲艺术的“保护—传承—创新”链条逐步完善,藏戏、平弦戏等非遗项目从“濒危”走向“振兴”,基层戏曲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传统剧目创新活力显著增强;中国戏曲学院将教学实践与地方需求紧密结合,拓展了戏曲教育的“田野维度”,为培养“懂传统、接地气、有创新”的戏曲人才积累了宝贵经验。

以下是双方主要合作项目及成果概览: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合作时间 阶段性成果
人才培养 戏曲人才培养定向班 2019-至今 高校联合培养,专业课+非遗技艺教学 培养专业人才120余人,80%回归基层传承工作
人才培养 基层院团骨干研修计划 2020-至今 北京集中培训,涵盖剧目创作、表演等 培训骨干150人次,创排剧目获国家级奖项3项
非遗保护 青海戏曲非遗保护研究中心 2021年成立 普查整理资源、建立数字资源库、设立传承基地 整理剧目200余部,建立数字资源库,设立传承点5个
学术研究 青藏高原戏曲文化研究专项 2022-至今 支持戏曲理论课题研究、举办学术论坛 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30余篇
艺术创作 传统剧目复排与现代戏创排 2020-至今 复排藏戏经典剧目,创排反映时代主题的新编剧目 复排传统剧目8部,创排新编现代戏5部,其中2部入选国家级重点创作剧目

相关问答FAQs

Q1:中国戏曲学院与青海的合作有哪些特色?
A:中国戏曲学院与青海的合作具有三大特色:一是“民族文化深耕”,聚焦藏戏、平弦戏等青海独有的民族戏曲资源,将非遗保护与人才培养深度结合;二是“校地双向赋能”,既发挥学院的专业优势提升青海戏曲的规范化水平,又借助青海的“田野资源”丰富学院的教学实践内容;三是“传统与现代融合”,既注重传统剧目的抢救性复排,也推动戏曲与旅游、科技等领域的创新融合,让古老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生。

Q2:合作对青海戏曲传承带来了哪些具体帮助?
A:合作从四个层面为青海戏曲传承提供了实质性帮助:一是人才层面,通过定向培养和研修计划,解决了基层戏曲人才“断层”问题,培养了30余名青年非遗传承人;二是保护层面,通过数字资源库建设和活态传承基地设立,实现了青海戏曲资源的系统性保存和活态传承;三是创作层面,帮助创排了多部兼具传统韵味和时代气息的新编剧目,提升了青海戏曲的市场化传播能力;四是传播层面,通过新媒体平台和文旅融合项目,让青海戏曲从“高原”走向“全国”,扩大了地域文化的影响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