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谱系豫剧孙成打酒的唱腔特点与表演艺术有何独特之处?

豫剧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剧种,以其高亢激越、质朴豪放的唱腔风格深受观众喜爱,而《孙成打酒》作为豫剧传统经典剧目,尤其是唐喜成先生创立的“唐派”艺术代表作之一,不仅剧情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其唱腔谱(曲谱)更集中体现了豫剧小生行当的演唱技巧与音乐特色,该剧讲述了酒保孙成与店主王大娘、邹氏之间的一段充满误会与温情的故事,通过“打酒”这一日常事件,展现了市井小人物的善良与机智,其曲谱设计也紧扣人物性格与剧情发展,成为豫剧教学与传承的重要教材。

谱孑豫剧孙成打酒

《孙成打酒》的剧情围绕“酒”展开:酒保孙成受委托去打酒,途中因善心帮助他人,耽误了时间,担心店主责怪,便心生巧计,通过“假醉”化解矛盾,最终与王大娘、邹氏相认,留下一段佳话,剧中孙成这一角色,属于豫剧小生行当中的“文小生”,兼具青年的朝气与市井的诙谐,其唱腔设计既保留了小生的清亮,又融入了喜剧的俏皮,曲谱中的板式变化、节奏处理与润腔技巧,都为人物塑造增色不少,从音乐结构看,全剧以豫剧的【二八板】【流水板】【散板】为主要板式,通过不同板式的转换,配合剧情的起伏,形成“唱、念、做、打”的有机统一。

以剧中孙成的核心唱段“孙成打酒忙又忙”为例,这段唱词共六句,采用【二八板】的节奏,旋律简洁明快,曲谱开头以“5 6 1 2”的级进上行起腔,模拟孙成匆忙赶路时的轻快步履,第三句“一心要打那状元红”通过“5 5 5 5”的重复音型,强调其目标明确的性格;第四句“谁知半路遇老娘”则转为下行旋律“2 1 6 5”,配合“半路遇老娘”的叙事内容,情绪由急转缓,表现孙成的无奈与善良,唐派唱腔在处理这段唱腔时,特别注重“夹板音”的运用——即在强拍之间加入弱拍装饰音,如“忙又忙”的“又”字,曲谱标注为“5(倚音)6”,通过短暂的音高跳跃,使唱腔更具口语化的生活感,符合酒保的身份特征,唱腔中的“炸音”(即突然爆发的高音)与“脑后音”(共鸣位置靠后的明亮音色)交替出现,既展现了孙成憨厚的一面,又暗藏其机智,如“假醉”时的唱段,通过“3 2 1 2 3 5 6”的起伏旋律,配合“哎哟喂”的拖腔,将酒醉后的夸张神态与内心的清醒形成对比,极具喜剧效果。

锣鼓经作为豫剧曲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孙成打酒》中同样扮演着“灵魂”角色,例如孙成出场时的“小锣抽头”,节奏为“台 台 乙台 台”,配合其迈着轻快步履的“台步”,营造出市井生活的热闹氛围;与王大娘对唱时的“大锣长锤”,节奏为“仓 才 乙才 仓”,通过沉稳的鼓点,凸显两人对话的戏剧张力;而“假醉”段落中的“马腿”锣鼓,节奏密集(“仓 才 乙才 仓才 乙才 仓”),配合孙成跌跌撞撞的动作,将喜剧效果推向高潮,这些锣鼓谱并非简单的节奏伴奏,而是与唱腔、表演融为一体,通过“慢打、快打、轻打、重打”的变化,精准传递人物的情绪与剧情的转折。

谱孑豫剧孙成打酒

为更直观呈现《孙成打酒》的艺术特色,以下是其基本信息与曲谱特点的简表:

项目
剧目名称 《孙成打酒》
剧种 豫剧
流派 唐派(小生行当)
主要人物 孙成(酒保,文小生)、王大娘(店主,彩旦)、邹氏(王大娘侄女,闺门旦)
经典唱段 “孙成打酒忙又忙”“假醉巧言哄大娘”
主要板式 【二八板】(叙事)、【流水板】(抒情)、【散板】(情绪转折)
曲谱特点 唱腔:夹板音、炸音、脑后音结合,口语化强;锣鼓经:小锣、大锣、马腿等配合动作
艺术价值 豫剧小生行当唱腔典范,展现市井生活与喜剧魅力,唐派教学核心剧目

《孙成打酒》之所以能历久弥新,不仅在于其接地气的剧情,更在于其曲谱对豫剧音乐美学的集中体现,它将民间小调的质朴与戏曲程式的严谨相结合,通过“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演唱,让观众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豫剧音乐的艺术魅力,该剧目仍是豫剧院校的必修课,其曲谱被整理收录在《唐喜成唱腔选》等教材中,成为新一代演员学习唐派艺术的重要依据,也让传统戏曲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关问答FAQs

Q1:《孙成打酒》的曲谱对初学者来说难度如何?学习时需要注意哪些技巧?
A1:《孙成打酒》的曲谱对初学者属于中等难度,其唱腔板式规整,旋律朗朗上口,但唐派特有的“夹板音”“炸音”等技巧需要系统训练,初学者需先掌握【二八板】的基本节奏,注意“起腔”“行腔”“落腔”的连贯性,尤其要练习“脑后音”的共鸣控制(如“孙成打酒忙又忙”中的“忙”字,需将声音位置靠后,保持明亮而不尖锐),锣鼓经的配合是难点,需通过反复听辨原版录音,理解“小锣抽头”“大锣长锤”等节奏与表演动作的对应关系,做到“锣鼓点准、唱腔稳、表演活”。

谱孑豫剧孙成打酒

Q2:剧中孙成的角色塑造有哪些独特之处?曲谱如何体现其性格特点?
A2:孙成的角色独特之处在于“平民化”与“喜剧化”的融合——他既是底层酒保,善良热心(如帮助老娘),又机智圆滑(如假醉化解责备),性格鲜活立体,曲谱通过旋律起伏与节奏变化凸显其性格:如“忙又忙”的轻快旋律表现其勤快,“半路遇老娘”的下行旋律流露其无奈,“假醉”时的拖腔与炸音则展现其诙谐,特别是唱腔中大量使用的“口语化润腔”(如“哎哟喂”的拖腔模仿醉汉语气),让人物形象更具真实感,打破了传统小生的“书卷气”,成为豫剧“生活化表演”的典范。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