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服装作为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术语体系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程式化美学特征,这些术语不仅是行业内的专业交流工具,更浓缩了传统服饰制度、角色行当划分和舞台象征意义,从大类划分到细节部件,每一组术语都对应着特定的形制、纹样和穿戴规范,共同构成了戏曲“衣箱制”的完整体系。
戏曲服装总称“行头”,按用途可分为“衣”“盔”“杂砌”三大类。“衣”指服装,包含蟒、帔、靠、褶等基本款式;“盔”指盔帽,如帅盔、凤冠等;“杂砌”则为辅助道具,如髯口、翎子等。“衣”类术语最为丰富,按角色身份和功能可细分为“文衣”“武衣”“女衣”等子类。“文衣”以“帔”“褶”为主,“武衣”以“靠”“箭衣”为核心,“女衣”则包括“宫装”“战袄”等,不同行当的演员需严格对应术语穿戴,如老生穿“蟒”,花旦穿“袄裤”,净角穿“开氅”。
“蟒”是帝王将相的常服术语,因纹样以蟒形得名,与龙纹相似但少一爪,以示等级区分,蟒袍为圆领、大襟、右衽,袖口有“水袖”,纹样多为“行龙”“团龙”,颜色分上五色(黄、红、黑、绿、白)和下五色(紫、粉、湖、蓝、月白),如帝王穿黄蟒,忠臣红蟒,奸臣白蟒。“帔”是文官贵族的便服,对襟、两侧开衩,常饰“团花”或“散花”,男帔称“花帔”,女帔称“云肩帔”,如员外穿“素帔”,夫人穿“绣花帔”。“靠”是武将的铠甲术语,分“硬靠”“软靠”“女靠”三种:硬靠靠身缀“吞肩”“靠腿”,背插“靠旗”,象征武将威严;软靠无靠旗,便于武打;女靠下身为“战裙”,上身为“甲衣”,更显柔美,靠肚上的“虎头吞”“龙吞”等纹样部件,均有特定称谓。
“褶子”是平民或文士的常服术语,为斜领、大襟、宽袖,分“花褶”“素褶”“男褶”“女褶”,如穷书生穿“青素褶”,纨绔子弟穿“花褶”,女褶下多为裙裤,称“袄裙”。“开氅”是武将或权臣的外套,大襟、带“排扣”,纹样多为“虎皮”“豹纹”,如大将出征穿“大靠开氅”。“箭衣”是武侍或猎装的紧身衣,立领、紧袖,下摆开衩,便于骑射,分“龙箭衣”“花箭衣”“素箭衣”。“八卦衣”是军师或道士的专用服,绣太极、八卦纹,象征智慧与法力,如诸葛亮穿“八卦衣”。
女服术语中,“宫装”是后妃的盛装,上衣为“对襟云肩”,下穿“百褶裙”,配“飘带”,华丽繁复;“战袄”是女将的轻便战服,内“棉袄”外“罩甲”,袖口紧身,便于打斗;“云肩”是肩部装饰,常与帔、宫装搭配,绣“如意纹”“花卉纹”,象征吉祥。“衣”类部件术语也极为细致,如蟒袍的“摆”(下摆褶裥)、帔的“缘”(边缘镶边)、靠的“吞肩”(肩部装饰)等,均需精确对应。
“盔头”是戏曲帽子的统称,分“盔”“冠”“巾”“帽”四类。“盔”如“帅盔”(武将戴)、“夫子盔”(老生戴)、“扎巾”(武生戴),顶部有“盔缨”;“冠”如“凤冠”(后妃戴)、“冕旒冠”(帝王戴),缀珠玉旒苏;“巾”如“方巾”(文生戴)、“员外巾”(员外戴)、“高方巾”(老生戴),多为软质布帛;“帽”如“纱帽”(官员戴)、“毡帽”(平民戴)、“风帽”(出行戴),不同形制对应不同身份,如“相纱”为宰相专用,“黑纱帽”为丑角官员戴。
鞋靴术语中,“厚底靴”是武将、文官的高底靴,底高3-5寸,显威严;“薄底靴”是武生、小生的薄底靴,便于武打;“彩鞋”是女性穿的绣花鞋,分“花盆底”“平跟”,绣“凤头”“花卉”;“虎头鞋”是儿童角色穿,饰虎头纹,寓意辟邪,髯口是胡须术语,分“满”(满髯)、“三绺”(三缕髯)、“吊搭”(两缕髯),颜色与年龄身份对应,如黑满为中年,白满为老年。
戏曲服装术语的程式化,体现了“宁穿破,不穿错”的行业准则,每一组术语都是角色身份、性格和剧情的视觉符号,其纹样刺绣、色彩搭配、部件组合均需严格遵循术语规范,方能准确传达舞台艺术的象征意义。
以下为主要戏曲服装术语简表:
术语类别 | 具体名称 | 适用角色 | 主要特点 |
---|---|---|---|
蟒袍 | 黄蟒 | 帝王 | 五爪金龙纹,明黄色,象征皇权 |
红蟒 | 忠臣 | 行龙纹,红色,象征忠勇 | |
帔 | 素帔 | 员外 | 素色无纹,对襟,体现身份 |
绣花帔 | 夫人 | 刺绣花卉,色彩华丽 | |
靠 | 硬靠 | 主将 | 缀靠旗、靠腿,虎头吞纹 |
女靠 | 女将 | 上甲下裙,软靠旗,柔中带刚 | |
褶子 | 青素褶 | 穷书生 | 青色素面,体现清贫 |
花褶 | 纨绔子弟 | 色彩鲜艳,绣花纹 | |
盔头 | 帅盔 | 武将 顶部红缨,配绒球 | |
凤冠 | 后妃 | 缓珠玉、点翠,华丽繁复 | |
鞋靴 | 厚底靴 | 文武官 | 高底3-5寸,显威严 |
彩鞋 | 女性 | 绣花鞋,分花盆底、平跟 |
FAQs
Q1:戏曲服装中的“十蟒十靠”具体指什么?
A:“十蟒十靠”是传统戏曲衣箱中蟒袍和靠的储备数量规范,并非指十种款式,蟒袍通常储备十件,包括五色蟒各两件(如黄、红、黑、绿、白各两色),以满足不同角色需求;靠也储备十件,分硬靠、软靠各五件,尺寸按大、中、小号搭配,确保演员穿戴合身,这一规范体现了戏曲衣箱制的标准化管理,确保剧目演出的服装供应。
Q2:为什么戏曲服装多用刺绣,且色彩鲜艳?
A:戏曲服装刺绣和鲜艳色彩源于舞台表演的视觉需求,刺绣通过“平金”“打籽”等针法,使纹样立体饱满,远观清晰;色彩则采用“上五色”“下五色”的对比搭配,如红配绿、黄配紫,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帮助观众快速区分角色身份(如红忠、白奸、黑直),刺绣和鲜艳色彩也象征戏曲艺术的“写意性”,不追求写实,而是通过夸张的装饰强化角色的性格与命运。